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明末暴君:从收服锦衣卫开始

第98章 好事来临

  明初。

   货币以纸币为主,即发行宝钞。

   怎奈朝廷滥发宝钞,引起宝钞贬值,导致通货膨胀,经济混乱。

   明中期,朝廷为稳定货币,稳定经济,逐步限制宝钞发行和流通,鼓励使用金银等贵金属作为货币。

   鉴于大明金矿产量低,而银矿产量高,银子渐渐成为主流货币。

   同时,大明对外贸易逐年扩大,特别是同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国家贸易增长,海量银币大量流入大明。

   大抵是隆庆开关保证白银流入,张居正改革的一条鞭法规定赋税征收纹银,基本确定朝廷银本位制度。

   银本位制度本身没毛病,问题是海量白银流入,皇族,官绅等特权阶消费有效,更喜欢窖藏白银,使朝廷每年仅收取几百万两的税收。

   物产不变,银子逐渐增长,而银子流转不到普通百姓手里,物价不涨才怪,关键物价上涨,对百姓百害而无一利。

   总之,此事三言两语说不清楚。

   不过,来复的话提醒了朱由校,必须搞些项目,诱导皇族,官绅花钱,花大钱,让他们把窖藏的白银拿出来消费。

   赌马,赌球,好像都是不错的项目,特别是赌马,还能鼓励民间养马。

   同时,海外贸易时,把收白银改换为收取黄金,逐步向金本位货币改变。

   朱由校盯着来复,耐心的说:“你的问题,表象为百姓收入增加,但实际购买货物数量减少,引发这种现象的缘由归为外部流进大明银币太多。”

   “具体归为两点,大明商品对出海出售多,从海外购买货物少。另外,国朝商贾和外来商贾的黄金白银兑换比相差过大,导致对方通过白银交易在国朝换取黄金,从而能轻松套利。”

   “套利,诸位肯定清楚。”

   “所以,以后与海外商贾贸易,能收黄金最好,不能收黄金需黄金折价,作为货物价值参考标准,防止海外商贾继续套利。同时,朝廷将陆续开海禁,设市舶司,为把白银花出去,海商不妨多从海外购买粮食,朝廷需要粮食,海量的粮食。”

   这段话,朱由校既说给商贾,更说给内阁,户部,兵部官吏。

   把商贾当做传话筒,让他们给商贾透露出去,希望各地商贾清楚朝廷的诉求。

   至于百官,朱由校则在提前给他们打预防针。

   海商和代表海商利益的官吏独占海外利益的时代该落幕了。

   什么?

   开海禁,设市舶司。

   来复等商贾代表喜笑颜开,开海,他们或许还能分杯美羹。

   来复更作揖行礼,感谢皇帝解惑。

   六名官吏神色复杂,有人欢喜有人愁。

   开海。

   设市舶司。

   涉及东南沿海数以万计商贾,以及他们背后的官吏和数百万百姓的利益。

   饶是隆庆帝开关,在朝廷各方博弈中,皇帝在漫长的海岸线上撕开小口子,单纯在福建设立月港。

   时下开海,必然引来朝廷官吏铺天盖地反对,以当朝皇强势的性格肯定寸步不让,搞不好皇帝举刀杀出重围。

   朱由校没有关注百官和商贾代表的神色,目光转向苏茂相道:“今年秋收还没有开始收取吧,将以往收白银统统改为收粮食,户部飞马传递,务必迅速落实,锦衣卫,东厂番子将秘密巡查,告诉各地官吏切勿作茧自缚。”

   “遵命。”

   苏茂相快速领命。

   一条鞭法,提高了太仓,内帑收入,让朝廷财政充裕,这点绝对毋庸置疑。

   然而,将百姓纳粮改为缴纳银子,对百姓非常不利,百姓没银子,特别是乡村百姓没银子,需以粮食换取银子,不可避免遭到压价,遭到剥削,无形中增加百姓负担。

   万历皇帝废掉张相公改革的政策,为缓解朝廷财政,却没有废掉改粮为银的政策。

   皇帝睁只眼闭只眼,百官自然听之任之,置身之外,偶尔有正直的官吏上书为民请命,皇帝或视而不见,或束之高阁,让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

   今日,皇帝简简单单一句话大幅降低百姓负担,当的上仁君二字。

   苏茂相快步起身,躬身向朱由校作揖道:“陛下圣明,臣代天下百姓谢谢百姓。”

   晌午。

   朱由校和陕西商帮议事结束,双方合作愉快。

   军马,财政陆续进展迅速,朱由校心情大好,在乾清宫设宴款待李国普,李梦鲸等人。

   他的想法简单,把军事交给西北,辽东将士。把经济交给江浙,福广海商,陕西陆商。

   所以,该清除的他会毫无顾忌清除。

   此时,皇帝设宴,赐御膳,李国普等非常高兴,这种待遇非人人都能享有,获得恩赐者非天子近臣,宠臣不可。

   宴席气氛轻松,君臣详谈甚欢,苏茂相趁此机会道出憋在心里的疑惑,狐疑的询问道:“陛下,太祖限制商贾,部分原因担心难以向商贾征税,陛下推行重赏主义,可否心怀向商贾征税的良策?”

   没错。

   如何征税?

   李梦鲸,郭允厚纷纷点头,这的确是个大问题,商贾走南闯北,行踪不定,导致各省难以征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