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明末暴君:从收服锦衣卫开始

第21章 主动让利

  嘶...

   百官猛吸口凉气。

   神色复杂,内心污言秽语。

   责任追究制,限时办结制,陛下对百官越来越苛刻,一点不念君臣之情。

   以后做官如履薄冰,做事前鉴毙后。

   天晓得,那次伸手,那次动手脚,不幸越过雷池,触及陛下逆鳞,遭到问罪下狱。

   然而,诚心诚意做事的官吏,鼎力支持朱由校的建议,郭允厚执笏道:“陛下英明,臣将马上在户部施行,户部保证不拖陕西的后腿。”

   “臣附议。”

   内阁,六部官吏接近着执笏出声,然而,几人真心,几人实意就难说了。

   朱由校无视百官猪肝色的面孔,百官轻百姓而重自身,必须给百官套上枷锁。

   “宣锦衣卫千户吴孟明。”

   少顷,一名身穿飞鱼服的青年汉子进殿,抱拳行礼道:“卑职锦衣卫千户吴孟明,参见陛下。”

   朱由校扫了眼来人,观其剑眉星目,身形魁梧,一身浩然正气,不急不慢道出自己一揽子计划:“即日起,迁吴孟明为锦衣卫指挥同知,率领千名锦衣卫押送纹银赴陕,务必把钱财亲自交给陕西巡抚。”

   “记住,银两出太仓内帑起,每个接管纹银的官吏都是第一负责人,锦衣卫配合陕西总督做好监督,谁贪污,查谁,杀谁,抄其家财。”

   “另外,调查陕西灾情,乡绅,粮商。哄抬粮价者,发国难财者抓,从快从重处罚。”

   “陕西事务,每日派锦衣卫回京一报。”

   “卑职遵命。”

   吴孟明五内震惊,神情呆呆的领命。

   百官亦神情呆呆,陛下赋予吴孟明这么大权力吗?

   等吴孟明率领锦衣卫赴陕,行使先斩后奏,皇权特许的特权,陕地官吏怕是人头滚滚。

   这时,朱由校目光转向内阁中的刘鸿训,下令道:“刘鸿训任陕西总督,携尚方宝剑,领三司赴陕,地位在三边总督,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之上。”

   “张三谟担任大理寺右寺,练国事任陕西道监察御史,起复温体仁为刑部侍郎,与刘鸿训负责整顿陕西官场,平息陕地粮价,做好救济工作。”

   “对于贪污受贿者,恶意抬高粮价,妨碍整顿卫所,疏通河道而克扣百姓钱财的官吏,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衙役,有一起抓一起,绝不姑息,三司会审,罪证确凿者斩首,领地方官观斩。”

   “同时,宗室犯法,与庶民同罪。”

   “此去抄家所得钱财,户部收回八成,剩余两成,一成奖励给陕地平叛将士,一成奖励给参与救灾的内阁,户部,都察院,大理寺,刑部,锦衣卫。”

   啊...

   这...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朝堂贪污受贿大行其道,陕西焉能独善其身。

   一成。

   这油水太大了。

   没收百万纹银,几部官吏平摊,亦超过往年俸禄数倍。

   为查案,为利益最大化,赴陕官吏肯定干劲十足,何况有锦衣卫这条嗅觉灵敏的恶犬。

   这次把陕甘官吏查个底朝天,分赃何止百万。

   有人吃肉,有人连汤都没喝上一口,宋师襄出列道:“陛下,官吏分赃没有先例。”

   顷刻,内阁,户部,刑部,大理寺,督察院官吏,数十道凶神恶煞的目光好似利剑投在宋师襄身上。

   百官苦。

   俸禄低。

   陛下好不容易给点福利,你特么还敢出来挑刺。

   退朝。

   别走。

   信不信老子把你屎打出来。

   朱由校无视宋师襄的态度,百官俸禄低,将士欠饷太久,为调动各自积极性,朝廷必须主动让利。

   时间不等人。

   现在王二独自挑战皇权。

   是独木难支,孤掌难鸣,官军恰好专心收拾他。

   冬季,王嘉胤起义,那时,张献忠,高迎祥,张自忠纷纷响应。

   合抱成林,积沙成塔,起义军波及范围更广,朝廷也需派更多官兵平叛。

   这后果他承担不起,朝廷财政也承担不起。

   目光锁定宋师襄,声音洪亮,不容置疑说:“没有先例,朕来破例,以后各部查案,百官举报贪污,收缴赃款始终分出一成犒劳或奖励。”

   “宋爱卿,你不服,可马上举报一名贪官,三司当朝查案,收缴赃款分你一成。”

   啊。

   陛下,您别搞我啊。

   宋师襄能在朝堂举报出几十名贪官,可他不敢啊。

   有些钱能拿,有些钱不能拿,拿了,非落得有命拿没命花的结局。

   哼。

   朱由校轻哼,拂袖而去。

   百官聚集,三五成群结队,各抒己见论证。

   今日皇上杀伐决断,赏罚分明,不似以前踌躇不决。

   对百官,不知是福是祸?

   是日。

   内阁,兵部,刑部,大理寺,督察院,锦衣卫快速行动起来。

   锦衣卫携带圣旨,策马奔驰,好像信鸽飞出京城,奔赴大明各地。

   国家机器,飞速运转。

   别说为分赃,他们就是喜欢赈灾,救济,为民请命。

   乾清宫。

   朱由校思绪久久不能平静。

   财政窟窿太大了。

   辽东,西南,陕西,连同边塞军镇全是吞金兽。

   昨日抄家,今日卖官,解一时之急,非长久之策。

   朝堂上,百官家族利益至上,缺乏做事能力。

   事事不顺,事事闹心。

   单单王二起义,已经让他身心疲惫,深深体会到身边人才匮乏,何况,以后处理辽东,西南两大战场。

   朝廷需要新鲜血液组内阁,换六部官吏。

   拿定主意,朱由校派人去吏部找来天启年间官员升迁名册,召集李国普,张维贤,朱童蒙议事。

   党争,不光诸多能力出众,敢于直面问题的官吏被驱逐出朝堂,还有部分克己奉公,行事光明磊落的官吏明哲保身辞官回乡。

   人才难得而易失,人主不可不知之。

   当学习李世民,做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时下,他需配合吏部名录,把记忆里能做事的官吏选拔入京。

   临近黄昏,朱由校颁发圣旨,林林总总撰写上百官吏名字,命内阁联合吏部查漏补缺,锦衣卫赶赴各地将官员召回。

   选拔之人,既有被迫还乡的刘一燝, 孙承宗,袁可立,也征战辽东的赵率教,祖大弼,还有尚未横空出世的孙传庭,卢象升等等。

   洪承畴么,继续放在陕西磨炼。

  喜欢明末暴君:从收服锦衣卫开始请大家收藏:(www.xs4.cc)明末暴君:从收服锦衣卫开始全书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