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七天拯救大明?我还是上吊吧

第129章 吴三桂中计

  “下策不行,风险太大了!我军优势在于野外作战,如果围困明军等于把优势拱手让人!更何况,时间久了后路有被截断的可能,绝对不行!”

   “对,首先我们不知道对方有多少粮草,其次如果我军粮草率先枯竭怎么办?不战自退吗?空手去空手回,你们不嫌丢人我还嫌丢人呢!”

   “我觉得中策可行,明廷和流贼无论谁胜谁败,对我方都是有利的!”

   “我觉得上策才是最佳方案!只有不停的捅刀子,明廷不断地流血,才能持续削弱明廷实力!”

   ......

   几位旗主各持己见,纷纷发表不同的看法。

   但无一例外,他们都放弃了下策。

   因为风险太大了,八旗兵力满打满算才十几万,一旦失算后果不堪设想,他们不敢冒这么大的风险。

   在众人的争议声中,很快分成两队。

   多尔衮和多铎支持上策,趁机入关劫掠,用砍而不伐的策略给明朝放血。顺便抢夺财物和百姓,让他们在辽东广阔的土地上进行种植。

   豪格和和代善支持中策,高筑墙广积粮保存实力。在他们眼里,明廷和流贼正杀的不可开交,此时入关很容易将矛盾转移。

   一旦激起民怨,会促使这些人联合起来对付他们。

   得不偿失!

   而代善和罗洛浑祖孙二人谁也不支持,很佛系的坐在座位上,不闻不问。

   很快,四个人在十王殿内吵了起来,争吵的程度比皇太极死后他们争皇位时还要激烈。

   “不要吵了!”多尔衮扫视一周后拍着桌子喊道。

   “礼亲王,你们正红镶红两旗是何态度?”

   代善头也不抬的回答道:“我说了不算,还是听一听正黄和镶黄两旗大臣的看法,如果他们愿意入关,我就入关;如果不入关,我就操练兵马囤积粮草。”

   多尔衮看向豪格,见对方没有意见后立刻召集正黄和镶黄两旗大臣将领。

   范文程就坐在角落里静静地看着,一言不发。

   皇帝年幼,两黄旗的将领都想立功,所以一番纠结后纷纷表态支持多尔衮。

   就这样,两个时辰后八旗内部商定完毕:进关劫掠!

   多尔衮来到范文程面前拱手施礼:“范先生,此番入关可有计划?”

   范文程点头:“有,五月中下旬进关!具体破城墙入关的地点暂不确定,需要北京的细作送来明军部署后才能决定!”

   多尔衮很是疑惑:“现在李自成刚刚兵败,明廷正要进行修整,为何还要等到五月中下旬?”

   范文程微微一笑:“中原之地什么时候收夏粮?”

   多尔衮先是一愣随后笑容满面:“范先生真乃卧龙再世!本王佩服,佩服!此番南下粮草问题解决了!”

   范文程摆摆手:“睿亲王过奖了,当务之急还是诱降吴三桂,我建议让祖大寿再给吴三桂修书一封!不过这次要大张旗鼓的派人去送!”

   多尔衮何等聪明,瞬间明白了范文程的意思。

   崇祯皇帝生性多疑,一旦发现吴三桂和他们有书信往来,肯定会震怒。再加上有朝臣鼓噪,没准会将吴三桂逼反。

   他看着山海关所在的方向,心绪渐渐平静下来。

   只要拿下山海关,就打开了通往中原的大门。

   平原之地是骑兵的天下,大清铁骑势不可挡!

   ......

   山海关(明代称山海卫)。

   吴三桂正打算安排人派发军饷。

   “吴兄上当了!”吴三桂的谋士方光琛急匆匆走进屋子,猛拍大腿。

   吴三桂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一脸茫然的看着他,露出疑惑的表情:“怎么了?”

   “你为什么要从王永吉那要回一千骑兵?”

   吴三桂更懵了,他不解的问:“有什么问题吗?这些骑兵都是我辛辛苦苦打造的精锐,王永吉虽是蓟辽总督,却不是我吴家人,岂可轻易送他?”

   “哎呀!”方光琛长叹一声,“你可知道这些人在京师就已经发了军饷?”

   “不知道啊,也没人跟我说呀!在兵部和户部领军饷时银子一分不少,所以我就没多想。如果这些人的饷银已经发了,那朝廷岂不是多给我了两万多两银子?”

   想到这,吴三桂嘿嘿的笑了起来。

   前脚刚被崇祯罚了一年饷银,后脚朝廷就多发了一万多两银子,看来他在皇帝心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

   “问题就出在这!”方光琛见吴三桂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急的他直接站了起来。

   “由于粮价上涨,崇祯十五年就将关宁军骑兵的饷银从一两八钱提升到二两(这里不计算马料钱)。实际发放时一直用各种理由进行克扣,虽然不多,却也不少。”

   (明末武将克扣军饷最常用的理由,是这些钱孝敬来视察的文官或监军,否则他们就会找各种理由来告状找麻烦。)

   吴三桂直接站了起来。

   他竟然忽略了这个问题...

   大明武将没有不克扣军饷的,那些克扣而来的钱一部分留作私用,一部分送给朝中大臣打点关系,绝大部分都用在亲军身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