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七天拯救大明?我还是上吊吧

第173章 备战待敌

  “龙门卫塘报!龙门卫塘报!”正在城中检查守城器械的阎应元,听到传令兵的声音后,迅速抬起脑袋。

   “龙门卫塘报,龙门卫指挥使丰正宁不战而降,龙门卫已落入建奴手中!”

   “什么?”

   阎应元气的猛拍大腿:“丰正宁误我!丰正宁误我啊!”

   此时的他已经不能用后悔来形容了。

   当初执行坚壁清野的政策时,阎应元有两个计划。

   第一个计划是将部分百姓迁往居庸关内,剩下的百姓全部集中到宣府镇内。

   因为宣府镇这座城不并不是很大,容不下宣府几十万百姓。考虑到巨大的工作量以及运输能力,他放弃了这个计划。

   第二个计划是在宣府内选出几个易守难攻的城池,分别将百姓们迁过去,派信任的将领死守。

   最终,他选择了第二个计划,并派丰正宁继续坚守龙门卫。

   万万没想到,他竟然投降了。

   锦衣卫百户张峰正好走进来,见阎应元顿足捶胸,急忙问道:“阎大人为何如此恼怒?”

   阎应元甩手将塘报递给张峰,咬牙切齿道:“丰正宁不战而降,投降事小,城中的一万石粮食将成为建奴的口粮。”

   “如此一来,我的坚壁清野之策等于白做了!”

   张峰 掐指算了算,安慰道:“建奴此次出兵五六万,一万石粮食只够他们吃十几天的,影响不大。”

   阎应元重重的吐出一口闷气,心里稍微舒服了一点,随后问道:“商队出关了?”

   “是,已通过的嘉定伯的商队将一千石粮食,一千套甲胄以及盐、麻、棉等物资给蒙古喀尔喀部送了过去。”

   “如果对方履行承诺,他们会在一个月后会穿过察哈尔部驻地,袭扰开平卫,蒙古人称之为多伦诺尔,那里是建奴此次入关的中转地,储备了大量的粮草。”

   阎应元欣慰的点点头,草原就是好,没有地形的限制骑兵可以做到一天奔袭几百里!

   但是...

   守城不能靠蒙古人,而且蒙古人也靠不住。

   思考片刻后,阎应元吩咐道:“来人,除各城门必要守卫外,召集所有士兵和招募的守城百姓去往校场,本官有话说。”

   “是。”

   等传令兵走后,阎应元意味深长的对张峰说道:“张百户,那些卖国的商人在此地经营数十年之久,他们虽然死了,但还有余党逃匿。”

   “本官虽然已经派重兵把守城中储存粮草,火药,器械的仓库,以及几十处水源。但还是有被城中奸细破坏的可能,劳烦张百户和锦衣卫在城中多费费心,尽快将那些奸细一网打尽。”

   “阎大人客气了,属下这些天一直没闲着,请阎大人放心。”

   “嗯。”阎应元点头后转身离开,带着众人去往校场。

   随着阎应元的到来,原本吵闹的校场瞬间安静下来。

   所有人都看向阎应元,目光中充满了感激。

   阎应元收复宣府后只做了四件事。

   第一件事是废除了军籍,把那些军户从压迫中解救出来。

   虽然知道政策时朝廷制定的,但这些军户和军人还是对阎应元感激不尽。

   他们被压迫了十几代人的情绪,在那一刻被解放了。

   想不感激都不行。

   第二件事是成立土地司,分土地。

   军户的田地全部收回国有,然后再往外卖地。

   军户如果想继续种地,那么土地司根据军户的人口,按照每人最多五亩的上限,往外卖地。

   (明代有上田,中田和下田之说,实际卖地的时候会根据田地的属性对数量进行更改,这里就不过多赘述了。)

   有钱的可以直接买,没钱的也可以低息向土地司“贷款”买地。

   由于利息低的吓人,百姓们纷纷买地,并举手称赞。

   第三件事是坚壁清野。

   凡迁徙进城的百姓,官府发钱发粮食,分配临时住所。

   第四件事就是制造恐怖。

   在报纸上宣传建奴残暴的同时,安排锦衣卫在民间传布建奴没有人性的一面。

   这对募兵起到了极大帮助。

   再加上每人五两银子的募兵钱,百姓们踊跃报名。

   截止此时此刻,整个宣府的守军已达到三万之多!

   小小的宣府镇校场根本站不下这些人,周围的街道上都站满了人。

   阎应元看着密密麻麻的人群,深吸一口,大声喊道:“诸位,有一个坏消息。”

   “建奴入关了!”

   随着人形扩音器将阎应元的话传出去,整个校场先是一阵喧哗,随后静如死寂。

   “更坏的消息是,龙门卫不战而降!但...建奴没放过他们,据塘报上讲,龙门卫四万军民被建奴屠戮殆尽。”

   传令兵诧异的看向阎应元,很快就明白了阎应元说谎的目的。他站在原地,看向其让人。

   阎应元的话顿时让校场乱了起来。

   有人恐惧:“建奴...竟然如此残暴,我们...能守得住宣府吗?投降是死,不投降会死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