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黄袍加身,你们可害苦了朕

第125章 发展海贸

  自从上次在崇祯十六年二月,李自成在襄阳建立大顺政权之后,崇祯基本上夜夜睡不着觉。

   李自成开年号“永昌”。

   在部下李岩的提议下,搞出“均田免赋”的口号,一时间,大量流民奋勇而至,加入大顺军。

   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发展到三十万人。

   由于喊口号,缺钱粮,李自成便让手下抢劫地主,官员,富商,甚至百姓也不放过。

   由于李自成的队伍里,人鱼混杂,加入大顺军的目的,每个人都不同。

   有的是为了混口饭吃,有的是来建功立业等待将来封侯,而有的人纯属被逼无路可走。

   得到消息的崇祯皇帝,在武英殿来回踱步,身边的大臣一个个缩着脑袋。

   却无人能拿出对策。

   无奈之下,崇祯只能发圣旨催促三边总督孙传庭寻李自成决战。

   孙传庭以粮饷不足为由拒不出兵。

   李自成甚至喊道:“你老朱家本是个农民,得了天下。朕也是农民,照样坐这天下。”

   更荒唐的事,大明建国两百年来,竟然有人在明朝内部建立反叛朝廷,而且还把崇祯朝等重要官员重点列在“大不赦”名单上。说要抓到以后“追赃比响”。

   周鉴和他的老爹周奎也在这个名单之上。

   李自成大顺伪朝廷,竟然还派人把这“大不赦”的名单发往大明各地。

   周鉴喝着茶,看着这份“大不赦”名单上有自己的大名。

   笑的差一点一口水呛死。

   名单上说一旦抓到这些人,如不缴足赃款,全部扒皮充草!

   周鉴说道:“他李自成要是敢过来,谁扒谁的皮还说不定呢!”

   不过,周鉴现在不打算把精力放在李自成的自嗨伪政权上。

   而是考虑广开财源,为自己建厂,扩军增加收入。

   搞点外快,搞可持续发展,不能总是吃老本啊!

   周鉴仔细的看着墙壁上巨大的地图。

   有一个地方吸引了周鉴的注意:在自己淮安府管辖的范围内,海州卫(连云港)到是个不错的小港口。

   如果从这里搞些外贸,一些能挣到不少的外快。

   思来想去,周鉴还是决定亲自带人前去海州视察海港地理情况。

   崇祯皇帝的亲生母亲刘氏,便是出生在江苏海州(连云港)。

   第二日,海州知县刘梦炜浓重的接待了周鉴一行人。

   周鉴身穿蟒袍服,后面有黄色大伞,和仪仗队跟着。

   一些文武官员在管道两旁跪迎周鉴。

   随后,刘知县陪同周鉴视察海防,当周鉴来到海州看到了大海,看着远处的岛屿,似曾相识。

   来到海边,周鉴被眼前海对面的海岛吸引,那岛很高,树木茂密,来也匆匆。

   周鉴便问道:“那是什么岛?”

   刘知县说道:“那是花果山!一座空岛,上面只有一小部分土着居民,以打鱼为生。”

   “花果山!就是变出孙猴子的地方?”

   “正是!”

   周鉴立刻想到,这时候的花果山还是在海里,黄河还没有将近海堆积淤泥形成陆地。

   因此这时候的花果山还是与大陆隔着海,难怪明朝人吴承恩写的《西游记》,孙悟空驾着小舟,从花果山一路漂洋过海,来到陆地。

   看来吴承恩是来过海州,观察过花果山周边的地理情况的。

   古人诚不欺我!

   “真是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啊!”周鉴感慨道!

   刘知县拱手问道:“不知督臣大人来此何事?”

   周鉴当然不会说自己想搞外贸,弄点外快这种事。除非脑子进水了才会泄露这种机密。

   周鉴轻咳了一下,清了清嗓子说道:“近日,流贼四起,本督担心海防有纰漏,故而过来视察一番。”

   刘知县说道:“督臣大人放心,我这海州卫防务时刻都没有松懈过。”

   “那样最好!”周鉴随处走了,观察了一番。

   周鉴用手指着海对面的花果山说道:“本督决定在对面的花果山上建立一支水师!用于加强海州一带的防御。不知刘大人意下如何?”

   刘知县说道:“督臣大人,这是好事!本县水军只有个把艘船,如果督臣大人能够调拨人马和钱粮,那再好不过了!”

   周鉴瞥了一眼刘知县,心中想着好你个刘知县,还想让本督掏钱粮给你。

   “人马,钱粮,本督自己出,不用海州县出一文钱。不过,这个花果山岛,只能作为军用重地,上面的土着百姓必须迁走。”

   “当然,所需安迁费用,都由本督出,不闹刘知县。我只要这块地。”

   决定,在这里开设“天地会”分舵,专门负责海贸。

   就是不知道这个刘知县是不是一个上路的人!

   周鉴思来想去,还是不要拉刘知县入伙!万一留下把柄,被朝中政敌知道,那可就不妙了!

   刘知县说道:“如果督臣大人是要完全把花果山作为军用重地,不许外人登岛,这可就难办了。”

   周鉴警惕的看着刘知县,问道:“为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