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我刷视频通古代,古人都亚麻呆了

第204章 让人着迷的文化底蕴

  西湖有白堤,两岸栽种有杨柳,后世误传这即是白居易所修筑的堤,而称之为白公堤。

   事实上这道“白堤”在白居易来杭州之前已存在,当时称为“白沙堤”,且见于白居易的诗作之中。

   当白居易在杭州时,元稹亦从宰相转任浙东观察使,浙东、杭州相去并非太远,因而二人之间有许多往还的赠答诗篇。

   当白居易任满离开杭州时,元稹要求白居易交出全部的作品,编成《白氏长庆集》五十卷。

   在苏州刺史任内,白居易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长七里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叫“七里山塘”,简称“山塘街”。

   827年,白居易至长安任秘书监,配紫金鱼袋,换穿紫色朝服(三品以上官员所用的服色)。

   828年,转任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

   829年春,因病改授与太子宾客分司,回洛阳履道里。

   830年12月,任河南尹。831年七月元稹去世。

   832年,为元稹撰写墓志铭,元家给白居易润笔的六七十万钱,白居易将全数布施于洛阳香山寺。

   833年,因病免河南尹,再任太子宾客分司。

   835年,被任命为同州刺史,辞不赴任,后改任命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封冯翊县侯,仍留在洛阳。

   839年10月得风疾。

   841年,罢太子少傅,停俸。

   842年,以刑部尚书致仕,领取半俸。

   晚年白居易的生活,大多是以“闲适”的生活反映自己“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

   而844年,73岁的白居易出钱开挖龙门一带阻碍舟行的石滩,事成后作诗《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并序》留念,诗中仍反映出他“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观。

   晚年的白居易大多在洛阳的履道坊宅园 ,与刘禹锡唱和,时常游历于龙门一带。

   作《池上篇》、《醉吟先生传》自况。

   845年,白居易74岁,尚在履道里第举行“七老会”,与会者有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与白居易。

   同年夏,以七老合僧如满、李元爽,画成“九老图”。

   白居易晚年笃信佛教,号香山居士,为僧如满之弟子。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阳,享年75岁,赠尚书右仆射,谥号“文”,葬于洛阳香山。

   白居易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

   白居易贞元十六年(800年)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

   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

   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

   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书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

   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

   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的时候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

   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那些讽喻诗。

   贬官江州给白居易以沉重的打击,他说自己是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

   三年后由于好友崔群的帮助他升任忠州刺史。

   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他召回了长安,先后做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

   但当时朝中很乱,大臣间争权夺利,明争暗斗。

   穆宗政治荒怠,不听劝谏。于是他极力请求外放。

   822年,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

   在杭州任职期间,他见杭州一带的农田经常受到旱灾威胁,官吏们却不肯利用西湖水灌田,就排除重重阻力和非议,发动民工加高湖堤,修筑堤坝水闸,增加了湖水容量,解决了钱塘、盐官之间数十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

   白居易还规定,西湖的大小水闸、斗门在不灌溉农田时,要及时封闭,发现有漏水之处,要及时修补。

   白居易还组织群众重新浚治了唐朝大历年间杭州刺史李泌在钱塘门、涌金门一带开凿的六口井,改善了居民的用水条件。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