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双系统通万界古人炸裂

第91章 盘点历史名臣6

  “十大名臣第七位,南宋辛弃疾。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号稼轩。

   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官员、文学家、豪放派词人。

   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年,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

   他的祖父辛赞在靖康之变,宋室南渡后,累于族众无法南下,遂仕于金朝。

   尽管如此,辛赞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

   他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辛弃疾也两随计吏抵燕山。

   谛观形势,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

   曾两次让辛弃疾至金都燕京,参加进士科考试,借机侦察金人形势,以图恢复。

   这一切使辛弃疾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养成了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绍兴三十一年二十一岁的辛弃疾毅然鸠众二千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

   并担任掌书记,负责起草书檄文告,参与机密。

   就在辛弃疾赶往临安完成联络任务后返回义军部队的途中,没有想到的是,耿京在海州抗金时被叛将张安国杀害。

   噩耗传来,令血气方刚的辛弃疾大怒。

   带上五十人的骑兵连夜赶往五万人的金军大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击敌军活捉张安国后,杀出重围。

   千里迢迢将叛将送到临安,交由朝廷处置。

   这是辛弃疾最豪迈也是最后一次直接上前线作战,以致他中年后无奈归隐铅山时,回忆此次参战的金戈铁马,不由得感慨万分。

   遂写下掷地有声的千古名篇: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古代耀眼的文武全才有这样一位英雄,回归南宋。

   宋高宗赵构称其为“归正人”,这是对心怀大宋的汉民一种歧视。

   回归南宋,根据当时形势力,提出《美芹十论》、《条陈战守之策》。

   可惜当时宋高宗只想苟且偷生,主和而未采纳。

   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曾平定荆南茶商赖文政起事。

   又力排众议,创制飞虎军,以稳定湖湘地区。

   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在谏官谗言毁损下,激昂的辛弃疾一下被贬。

   立即被改任为朝散大夫之类的虚职,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

   最终退隐山居,辛弃疾主战的梦想终成空。

   隐居山林,写了不少田园诗词,及大量表达爱国情怀的词,留传于后世的多达六百余首。

   这些诗词可谓是首首皆是千古名篇,编入唐诗宋词集的书籍中,成为后世中高生的必读之物。

   也曾在华夏危亡之时激励无数能人志士,前赴后继为华夏而献身。

   宋高宗禅位养子赵奢,当起了太上皇,赵奢登基为帝,号隆兴。

   至此,大宋皇位由宋太宗赵光义一脉回到了宋太祖赵匡胤一脉手中。

   宋孝宗赵奢开启隆兴之治,先为岳飞平冤昭雪,力挺主战派。

   当上太皇的赵构却对宋孝宗言:“昔日我有岳飞,韩世忠为将帅,而不北伐,而今朝中再无统帅,何以北伐?”

   自己软蛋,怕死却想阻止宋孝宗北伐,宋孝宗坚持北伐,打了几场大胜仗。

   后因内部主和派与投降派搞事,北伐失利。

   宋孝宗只得与金国议和,史称“隆兴议和”。

   宋有良帅而不用,任由朝中主和派实为投降派反复横跳,可笑至极也。

   宰臣韩侂胄接连起用辛弃疾知绍兴,镇江二府并征他入朝任枢密都承旨等官职。

   均被辛弃疾推辞,开禧三年,辛弃疾病逝于江西铅山,临终之时大喊三声:“杀贼!杀贼!杀贼!”

   享年六十八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其父为其取弃疾两字有效仿汉代霍去病之意,希望他能像冠军侯那样征伐金国。

   然而一腔热血换来的却是宋朝士大夫的打压,不得不说宋朝文官集团别的本事没有,见不得武将好。

   北宋有狄青,杨家将,折家军,南宋岳飞,岳家军,辛弃疾和飞虎军,韩世忠和梁氏。

   却抵不过皇帝的胆怯,畏惧战争,文官乱咬,奸臣卖国。

   战争的胜负不在战场之上,而在战场之外。

   宋朝之亡,亡于重文抑武,亡于帝王昏馈,更亡于士大夫阶层,文官集团。

   如狄青,岳飞这样的名将没有战死疆场,却死于文官集团口蜜腹剑之下。

   表面上看,北宋名将是死于抑郁寡欢,岳飞死于奸臣秦桧之手,实则是赵构及其整个宋朝士大夫之手。

   前者死于文士阶层那张臭嘴,反正攻击武将永远正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