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双系统通万界古人炸裂

第132章 历史上那些太监们(完)

  天幕播放完一段历史视频和后世网友各种调侃,赞扬,讽刺的弹幕。

   万界之中帝王们表情各异,文臣武将,书生,百姓们的心思也不太一样。

   文武平衡的朝代相对的表现好些,可宋朝就有些尴尬,重文轻武之风盛行。

   如今看天幕讲太监之事一开始是不屑,甚至讥讽。可下一秒这耳刮子扇得那个响,文臣不及宦官有骨气。

   这后世子孙讲的是明朝文臣,搞党争,内斗,却不及太监有骨气,宋朝文官何尝不是呢?有些方面还不如明代文臣呢。

   明朝太祖朱元璋更气得大叫:“看来咱杀人还是杀少了,这脸都丢光了。”

   明成祖朱棣:“这是步宋之后尘,文武失衡也就罢了,能打的将领不是被杀就是投敌,文官集团更烂,气死朕了。”

   明朝其余皇帝表现各异,要么一点无所谓,要么与文官开始公开对上,对上文官集团就一条:你们不让朕这个皇帝舒坦,你们也别想好过。

   天幕则继续说历史上的宦官,大唐王朝的皇帝也没料吃瓜吃到自己头上。

   唐太宗还正自由得意,认为唐朝太监没那大的本事和胆子上下左右横跳,只是打脸来的够快。

   “众卿,尔等随朕打天下,末发生太监干政之事,此乃幸事也。”

   “圣上威武,乃天可汗也。”

   “陛下威甲四海,天下无敌!”众文武齐声说道。

   正聊着天幕之事的大唐太宗位面,高宗位面,武女帝位面等皇帝被天幕的一句话惊得是目瞪口呆,吃瓜吃到自己头上了。

   天幕:“聊一下位,唐朝,唐玄宗李隆基时的一位有名的太监高力士。”

   而弹幕弹出的字幕则是后世子孙的言论与大唐太监的介绍。

   “讲了汉,明两朝的太监,讲一讲盛世大唐的一位有名的大太监,高力士。”

   “高力士,唐朝李隆基的人,这人的确可以,即忠心又有能力,李隆基晚年还听不进人家劝,可悲啊。”

   “有什么可悲的,李隆基晚年自己昏馈,听不进规劝也不能怪别人。”

   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各自位面,几乎是讲了相似的话:“这高力士何许人?他干了啥?一个奴婢而已。”

   可当天幕开始介绍时,他们感觉哪儿有点不同了。

   “高力士原名冯元一,祖籍潘州,冯盎的曾孙。

   因岭南流人谋反案,年幼被阉割与同类金刚二人于圣历元年被岭南讨击使李千里进奉入宫。”

   “卧槽,要不是主播今天讲解高力士,我还以为他是因穷而阄割入宫的呢。”

   “还真没想到,高力士有如此背景,难怪高力士能领兵打仗,有基础啊。”

   “别说,高力士可是被我们后世称之为史上最贤良的宦官。”

   圣历元年,高力士入宫成为武则天宦官,与武三思相交又倾心附结临淄王李隆基。

   开元初年,高力士跟随唐玄宗诛杀太平公主,官至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授三品将军,权势益大。

   累加至骠骑大将军,封渤海郡公。开元二十五年太子李瑛被废,李林甫等谋立武惠妃子寿王李瑁,高力士劝玄宗推长而立,遂立忠王李玙为太子。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叛,高力士跟随唐玄宗入蜀,后还京师被宦官李辅国诬陷流放巫州。

   安史之乱时,高力士力劝,不可杀封常青,高仙芝。言:此举乃自毁长城,万不可行。

   然而李隆基的昏馈,让高力士无所适从,封常青,高仙芝被冤杀,又令哥舒翰领兵,哥舒翰死守潼关,贼不得寸进。

   李隆基听信杨国忠之言,令歌舒翰出城。

   哥舒翰掩面而泣:“二十万大唐儿郎此去无归也。”

   最后哥舒翰兵败而俘,叛军攻破潼关直逼长安。便有了天子九逃中的第一逃,弃长安百姓,让百姓遭殃。

   李隆基带上杨贵妃,杨国忠及姐姐等人逃至蜀地,途经马嵬坡驿战,发生兵变,高力士护驾,震慑兵变士兵。

   最后力劝李隆基,答应哗变士兵的要求处死杨贵妃,以安军心。

   后还京师,为宦官李辅国诬陷流放巫州,后遇赦归还,途中听闻玄宗死,呕血而亡。”

   天幕停了片刻,缓解一下,也让万界古人有个缓冲思考的时间。

   其它王朝或在唐之前,或在唐之后,表现略有不同,可大唐则不一样了。

   虽然有过一次跨位面作战,那也只是一个李隆基位面的改变。

   武周时期的太平公主可不乐意了,知道发生这样的事后在林枫的默许下剪除韦妃,未来的韦皇后。

   对这个时期的李隆基,因年龄小,先逐出王府,派往安南。

   这也是林枫的主意,与其让土着当安南国主,不如让李隆基当,这样更好些。

   万界诸朝有无数个位面,改变几个平行世界的发展方向,也只是一次尝试而已,并不会产生大的影响。

   而高力士却进一步得到武则天重用,也让太平公主得到助力。

   天幕聊天,聊得也差不多了,唯一值得介绍的也就剩下王承思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