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重生崇祯,魏忠贤没死,挺急的

第69章 臣请斩陛下身边的小人

  袁崇焕心中升起了好奇之心,拱手道。

   “不知陛下想问什么问题?”

   王承恩笑眯眯地道。

   “那杂家就代皇爷问问袁大人了。

   如今登莱已有袁可立,辽东也有你袁大人。

   不久朕皇兄的帝师孙承宗大人,也会出山。

   到时候三贤毕至,大事定矣。

   有人对朕说,此大明之福矣。

   计五年,全辽可复。

   袁卿认为此话可信吗?”

   袁崇焕勃然变色,大怒道。

   “王公公,陛下身边有奸逆小人。

   臣请斩,向陛下进言五年平辽之人。

   此人不除,臣不敢东去宁远。

   万一陛下信任此人,日后行错一步,辽东局势危矣。”

   王承恩说道;“袁大人何出此言?”

   “请公公转告陛下,臣的肺腑之言。

   臣只是一辽东巡抚,然陛下倚我为干城,敢不尽诉心中所想。

   辽东自万历四十年起,就已经是危如累卵之势,到了现在,我大明只剩关外辽西走廊一隅之地。

   然国朝二百多年,一直视北方的鞑靼瓦剌为心腹大患,何曾正眼看过东虏?

   如今朝堂衮衮诸公,还是这个陈旧想法。

   东虏老奴以七大恨起兵,十几年纵横辽东蒙古朝鲜,堪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国朝损兵折将,加上逃亡被掠走的辽民何止百万?

   东虏现在已经是我大明的头号大敌,虎墩兔林丹汗已经不足挂齿。

   然朝廷至今对东虏的情形看不清摸不透,要么畏之如虎,要么轻视自大。

   臣虽借助地利,上赖天子隆恩,下依将士用命,这才小胜东虏两场,将战线稳定在锦州城外,看似胜利,实际上对东虏的影响很小。

   我方是守城作战,胜了也只能看着建奴收拢残兵,从容撤退。

   建奴的兵力,并没有因为战败而受损太多。

   东虏如今建国,国号大金。

   国势蒸蒸日上,新任国主皇太极更是一个比老奴努尔哈赤,更难缠的对手。

   五年平辽?在臣看来,简直就是个笑话。”

   “那依袁大人的意思,未来平辽有何方略?”

   “王公公,本官的方略,都写在之前给陛下的折子里。

   请公公转告陛下,辽事,非一朝一夕可以平定的。

   望陛下做好长远坚持的打算。

   只要陛下坚守本心,不为小人谗言所动。

   臣等在前线方可勠力同心,辽事肯定会在臣任辽东巡抚期间,有个令陛下满意的结果。”

   “哈哈哈,袁卿此言,甚合朕意。”

   王承恩模仿完崇祯的话,接着笑眯眯道。

   “袁大人,杂家恭喜了。

   来之前,陛下已经嘱咐杂家。

   若是袁崇焕说出,辽事五年可定是个笑话之类的话语。

   一定要重重夸赞袁大人,把朕夸奖的原话复述给袁大人。

   如今袁大人果如皇爷所想。

   好了,袁大人,你就擎好吧。

   很快就会有更好的消息等着袁大人。

   不用送,回去吧,袁大人。

   杂家这就要回去告诉皇爷······

   哦,对了。

   皇爷还说了,大明对那建奴这些年来都是败多胜少,还丢失了不少土地,连朝鲜这个朝贡国也丢了。

   皇爷的意思是,也不要摆什么宗主国,天朝上国的爸爸嘴脸了。

   在和建奴,蒙古鞑子的交往中,不妨放低身段。

   是战是和,袁大人皆可虚与委蛇,一切都是为了大明的利益。

   只要事后给朝廷上个折子就成。

   后面若有御史弹劾袁大人,通款资敌卖国之类的。

   皇爷会让他拿着折子,找你去辽东报到的。”

   “陛下烛照万里,臣感佩莫名,臣谢主隆恩。”

   袁崇焕这回是真感激崇祯了。

   ……

   另一边,乾清宫内。

   崇祯没有去嫔妃那里,他还在忙着公务。

   皇帝的公务,只要皇帝想忙,累死他也忙不完。

   崇祯看着袁崇焕,几本满是文言文的奏折,还是有点发怵。

   袁崇焕忠实执行了崇祯的规定,上奏疏不能超过千字,词不尽意可再上奏疏。

   于是他写了七八本奏疏,一并呈给了崇祯。这让崇祯有种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感觉。

   看来还要设置一个补充条款,那种实干大臣的奏折可以超出一千字的范围。

   现在袁崇焕的奏折,看懂是看懂,就是发怵。

   崇祯有种感觉,那种被高中语文老师支配,背诵文言文的感觉又回来了。

   他招呼一旁的曹化淳给他念念,最好是能用白话翻译一下。

   曹化淳可是内书房的高材生,当年王安门下的关门弟子。

   听着曹化淳转述半晌,崇祯懂得了袁崇焕的要求。

   奏折的内容很清晰,确实是三点。

   第一,朝廷六部,需要配合的是户部、兵部、工部、吏部,有人的出人,有钱的出钱,有兵器器械的出兵器器械。

   这条是基本款,崇祯没有什么异议,可以通过。

   第二,以辽人守辽土,朝廷不需从外地调兵来山海关,只需保证现有兵员的粮草供应即可,臣会在辽西走廊屯田,收纳辽民,修建堡垒。

   这一条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民的政策,其实从孙承宗经略辽东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这就是一把双刃剑,现在的辽西将门,关宁铁骑就有点尾大不掉了。

   如果关宁前线全部用辽人为兵,不用客兵,战斗力是有保证。

   可一样的是,唐末听调不听宣的藩镇也形成了。

   崇祯打算答应袁崇焕的这一条,不过会有一些改动。

   外镇的军队不去辽东镇了。

   那关宁铁骑就要在前线不危急的时候,轮流抽调出来,驰援各镇,以及镇压可能出现的大股流寇。

   这样做的好处是,辽西将门就将门了,但必须防止一家一姓的将门固化,一定要保证百花齐放。

   今年是你祖家厉害,那朕就抽调祖家的部队来关内。

   明年是你吴家厉害,那朕就抽调吴家的部队来关内,以此类推。

   只要保证关宁地区有足够多的守城部队,就能保证关宁锦防线的稳定。

   崇祯不打算让这些克难攻坚的关宁铁骑,都躲在关城里当乌龟,这样实在是太浪费资源。

   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大明对于建奴,都是被动防御态势,不需要太多的精锐猥集在辽西走廊上。

  喜欢重生崇祯,魏忠贤没死,挺急的请大家收藏:(www.xs4.cc)重生崇祯,魏忠贤没死,挺急的全书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