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古装言情 重生出嫁当天!换亲后姐姐杀疯了

第201章 陆伯舟下江南

  陆伯舟得了差事后,回家向李菁岚告别。

   “陛下让我和周进先去江浙一带,接着去淮河以北的河南山东等地。先考察农业生产,然后再去查看漕运。我们这一走,差不多要腊月才能回家。”

   南方的人爱吃米,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稻米生产居全国首位。

   北方的人爱吃小麦,淮河以北的河南与山东是小麦主产区。

   随着南方的官员大量入京做官,南方的饮食习惯渐渐影响京师。

   京师人现在喜欢吃小麦亦喜欢吃米。

   “周进的婚事真是一拖再拖。”李菁岚有些感慨。

   周进比陆伯舟要大,现在陆伯舟孩子都生出来了,周进还没成亲。

   总是被各种各样的事情耽误。

   感慨了一下周进的婚事,李菁岚说起粮食种植。

   “我听说交趾那边有三季稻、还有不与五谷争地的番薯、西番麦,洋芋,可以买些种子回来。”

   “陛下刚赐给咱们几百顷的食邑,正好可以拿来种植做试验。”

   陆伯舟听得连连点头:“放心好了,我会留意的。”

   玉米这个时候叫西番麦,也叫玉蜀黍,后来老百姓都称其为玉米蜀黍。

   《博物志》云∶地种蜀黍,年久多蛇。玉蜀黍即番麦,味甘性平。

   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其苗叶俱似蜀黍而肥矮,亦似薏苡。

   苗高三四尺,六七月开花成穗,如秕麦状。苗心别出一苞,如鱼形,苞上出白须垂垂,久则苞拆子出,颗颗攒簇。子亦大如子,黄白色,可煠炒食之,炒拆白花如炒拆糯谷之状。

   这个时候的玉米产量比较低,亩产也就是两石左右,还不如现在小麦的亩产高。

   好处是既耐旱又喜水,易储存,而且可以种在地头或者菜地里不占小麦地。

   李菁岚最想要的是亩产十石的红薯和亩产将近百石的土豆,这才是真正的产量高。

   红薯和土豆的坏处有两条,一是不耐储存,二是长期种植会造成地力衰退。

   储存方式可以采用窖藏,地力衰退可以通过化肥来弥补。

   土豆和红薯可以做淀粉或者粉条,既耐储存,亦可以充饥。

   不过这些不急,等种子到后,李菁岚准备把溪水村的种植奖励模式拿到食邑去。

   通过奖励的办法提高种植积极性。

   通过奖励的办法鼓励研究化肥,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

   沛王府食邑种植的粮食高产和食物的多样式吃法能带动周边农民。

   慢慢地,大家都知道红薯和土豆高产而且吃法又多,就会全国跟着种植了。

   但这些事情不是一两年能搞成的。

   估计要搞一辈子。

   人活于世,又重生了两辈子。

   李菁岚不希望自己的目光只局限于后宅。

   为社会创造财富,令人民富足。

   这才是一个穿越+重生者的最高追求。

   否则的话,她对不起穿越前所受的义务教育和大学教育。

   亦对不起那五颗红星。

   ……

   几天后,陆伯舟带着周进走了。

   陆伯舟是带着皇命出行的,队伍中打头的牌子上书:代天巡狩。

   官船三艘,随行人数千人。

   皇帝另派五百名玄铁军轻骑进行保护。

   ……

   东宫中,太子正在逗弄一只鹦鹉。

   盛夏时节,天气很热。

   太子却穿着一件棉服。

   脸色有些不正常的红晕。

   魏世子上前施礼:“见过太子殿下。”

   又问起太子的身体:“殿下穿得似乎有些厚了。”

   “还好。”太子笑着让魏世子坐下,直接问他,“淮河的事情处理好了吗?”

   魏世子笑了笑,“本来就没什么事,谈何处理?”

   太子不信,说起漕船:“听说漕船损毁了一千多艘,怎会是无事?”

   魏世子不禁一笑:“总之殿下请放心,臣说淮河无事,它自是无事。”

   这种事情太子不懂,魏世子可太懂了。

   河运漕船通常为四百料,多用楠木、杉木制作,次等的用松木。

   内河漕船底长5丈2尺、梢长9尺5寸,每艘船能运四百多石粮食。

   一艘内河漕船的打造成本是楠木的大约120两,新杉篙木的约为105两。

   内河漕运的漕船共有一万六千多艘。

   按照三年小修,六年大修的保养办法,每年需要置换两千多艘漕船,换船成本为21万两左右。

   海运船称为遮洋船,亦为一千料,即载运量在千石以上。

   虚报漕运置换量和损失量,就是魏国公府来钱路子之一。

   魏国公世子当然不能和太子细说。

   从东宫出去,魏世子上了马车。

   刚把戏台拉开,主角跑了。

   还怎么往下唱?

   戏台搭起来了,就得按部就班的往下表演。

   好在他的主要打击目标还在,没跑。

   想到这里,魏世子心中突然咯噔了一下。

   难道皇帝看出了什么?

   把陆伯舟给支走了?

   回到家中,魏世子去书房找父亲魏国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