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科幻末日 僵尸毁灭工程:启示录

第85章 始祖微生物

  “它这是怎么了?”,林欣看着这只表现得有些暴躁的兔子。

   它在啃了几口铸铁笼子并且发现不好吃、咬不动之后,开始啃咬塑料材质的提篮,但那玩意也没啥味,它很快也放弃了。

   林欣就问林心海这只兔子的具体情况。

   “它除了吃就是拉。”

   “一旦没有食物就会表现暴躁,你看它的皮,紧绷绷的。”

   心海远远的指着兔子腹部裸露出来的皮。

   那块皮绷紧了,上面的毛发有些稀疏,很明显这只兔子有类似于巨人症的生长失控类疾病。

   它的身体在增长,但它的皮肤没有跟上血肉生长的速度。

   这只兔子有点像是穿着小号衣服的肥宅,只是更加健硕。

   “有攻击人的意图么?”,林欣看到这只失去食物的兔子表现得越来越暴躁了,于是又问心海。

   “吃饱了就没有。”,回答他的是爱德华教授。

   三个人就站在动物培养室门口,看房间里的笼子。

   看那只兔子在不断的啃咬笼子和提篮。

   古菌。

   古细菌。

   一种原核生物,它有原始的细胞结构,有环形的遗传物质,没有细胞核。

   它很可能地球生命的始祖。

   从危险的、不利于生命生存繁衍的恶劣环境之中幸存着下来,从40亿年前的混沌之中,活下来,活到现在。

   生命树

   它们在盐田里,在火山口附近的热泉内,在满是毒气和强酸的硫化矿床上。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只会在这些恶劣环境中过着挑战自我,挑战世界,挑战一切的极限生活,朴实无华,枯燥且乏味。

   相反。

   它们无处不在。

   牛为什么喜欢放屁?

   因为牛牛们的瘤胃之中居住着厌氧喜酸会产生甲烷的甲烷球菌属和甲烷嗜甲基菌属古菌。

   它们帮助牛牛硝化纤维素,代价就是牛牛饱含甲烷的屁。

   还有土壤,从干爽的田埂用铲子掘出一块泥土,把这块泥土放在鼻子前闻一闻,你会闻到“泥土的芬芳”或者刚施的农家肥的气息。

   农家肥来自动物粪便,而那股泥土的芬芳,恰是来自奇古菌中的氨氧化古菌属消解泥土之中的其他微生物万万解决不了的硝基而产生的富氨氮氧化物代谢产物的气息。

   还有房梁上挂着的火腿。

   那些用盐腌制得蔫巴巴的肉,里面就有各种各样的嗜盐古菌。

   人类在发现古菌的特别之处以前,傲慢的以为真菌和细菌才是微生物的两大天王,甚至还要自认细菌为自家祖宗,认为这些有细胞核和细胞壁的单细胞生物才是生命的起源。

   人类甚至认为,古菌,就是一种进化等级较低的细菌。

   但面对如此的轻视,古菌一直就陪伴在人类身边。

   没有说话。

   它们继续在人都无法生存的恶劣环境中过着自己亿年如一日的“极限生活”,过着这样惊险的生活,却习以为常毫无激情。

   它们吞噬对于其他生物来说是剧毒的硫化物,然后消化,排出无害的硫酸盐,把剧毒变成营养。

   它们咽下对与其他生物来说艰涩无比的亚硝酸盐,并且甘之如饴,甚至还会顺手帮帮它们的小老弟,帮助他们寄居的真核生物积攒营养。

   它们没有说话。

   直到人类在1997年完成了对于詹氏甲烷球菌基因组序列测序工作。

   终于证明了“古菌”它不是细菌。

   这也就是“三域学说”奠定的基础。

   这一学说把细菌,古菌和真核生物三种定义为生命树中的三个大分枝。

   但要注意的是,这并非定论。

   生命的起源至今仍然在追查研究。

   相对于三域学说,还有其他学说。

   比方说与三域学说针锋相对的二域学说。

   2015年,对于洛基古菌的基因序测定工作完成。

   结果表明,洛基古菌在基因上的表现几乎可以确定它和真核生物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说,洛基古菌就是一种原核生物向着真核生物进化的中间过渡物种。

   它和其他几种同为从原核生物向真核生物过渡物种的古菌共同组成了阿斯加德古菌朝门。

   这证明了什么呢?

   这证明了,真核生物,其实就是进化了的古菌。

   二域学说也根据此研究成果,认为生命树上只存在古菌域和细菌域两种,并且真核生物,其实是古菌演化而来。

   闹了半天,人和其他一切动物、植物的始祖其实都是古菌?

   但还请不要太过笃定。

   虽然目前对于古菌的研究不断地揭示着二域假说的正确性,但毕竟无法盖棺定论。

   人对人自身,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还是太过于浅薄。

   借鉴之前认错祖宗的尴尬境地,还是不要再瞎认祖宗的好。

   “那它现在是什么情况?”,林欣试探着问林心海。

   “还能怎么了,饿了呗。”,心海看他一眼,随后拉着林欣朝着储备室走起。

   “跟我去拿些饲料。”

   林欣被心海牵着手,一起朝着放着饲料的储备室走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