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穿越崖山:我赵昺绝不跳海

第65章 与子同袍

  “少年兴则国兴。”苏刘义在心里面默默地念叨着这句话。

   联想到自己的长子苏景瞻被陛下调往临高委以重任。

   今日陛下又以学生之礼对待自己。

   官家对苏氏一门,不可谓不厚啊。

   想到这里,苏刘义已经老泪纵横,参拜道:“陛下放心,臣明白了。这琼州的事情,臣哪怕粉身碎骨也要完成陛下的托付。”

   大宋学堂、大宋皇家学堂,即将在不久的将来撑起大宋科技的进步。

   “我华夏从石器时代到陶器时代再到青铜时代,又从青铜走向铁制。这些何尝不是科技的进步?”

   赵昺似乎对着苏刘义在说,又好似自言自语地说道。

   就让这些从未上过学堂的孩童们从认字开始吧。

   文字,是一切文明的基础。

   没有文字,哪有什么文明?

   用绳结记事?大事打一个大结,小事打一个小结?

   自己都搞糊涂了。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拉丁语属于表音文字,掌握基本规则便可拼读单词。

   汉字也是世界上唯一由本民族自己创造出来的,并且也是唯一幸存下来的表意文字。

   汉字,只需要简单的组合,就可以把事情表达清楚。

   西方为什么用表音文字,因为他们文盲太多了。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是文盲。

   直到十六世纪,西方会写字的人几乎没有。

   欧洲在十六、十七世纪,才刚刚编纂字典呢。

   还在那忙着给26个字母排顺序,尚不足3000个单词。

   要是对骂,能骂到他们怀疑人生。

   区区几千个文字的地区,突然科技就开始大爆发了?

   难道说科技在前面跑,文字在后面追?

   ……

   赵昺等人刚步入学堂大门,就听到一群七八岁的孩童唱着歌。

   童声清澈,歌声嘹亮。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风·无衣)周幽王十一年,即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

   秦国靠近王畿,故遂奋起反抗。

   秦人尚武好勇,这首诗歌便在此背景下产生。

   这是一首反映秦国兵士间团结友爱、同仇敌忾、协作并行、准备抵御外敌的一首战歌。

   而赵昺决定以此歌作为大宋军歌,推广起来。

   凡是大宋学堂内,音乐课上必须学会的一首歌。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赵昺跟着节奏一起唱了起来。

   眼前仿佛看到了那金戈铁马、波澜壮阔的一幕。

   无数的宋军前赴后继,舍生忘死,义无反顾的向着蒙元大军发起最后的冲锋……

   按照赵昺的要求,大宋学堂的教育,首先必须要进行爱国教育。

   凡大宋学堂,不管哪个年级,不管是男娃还是女娃,每周都要进行爱国教育。

   自华夏有文字记录以来,每一个英雄故事,都将是一个范例。这些英雄的事迹由学堂里的教书先生编写出来,在课堂上给孩子们讲述华夏的荣耀。

   身体好才能学习好,体育课上,充斥着孩子们嘻嘻哈哈地笑声,天真烂漫。

   (年轻真好,祝老铁们归来仍是少年。)

   几个班级的孩子们正在土操场上练习着跳绳,第一次接触跳绳的孩童们甚至连一次都跳不过去。

   尘土飞扬,一张张充满笑容的小脸蛋上显得脏兮兮的。

   满头大汗的孩子们却乐在其中。

   终于起步了,看到眼前这一切的赵昺倍感欣慰。

   学堂里,每日有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科学等课程。

   语文以那些《三字经》、《笠翁对韵》等启蒙读物,识字写字为主。

   数学作为科学之母,则从一到十的分成开始讲起,什么2可以分成1和1;3能分成1和2;3可以分成2和1……

   孩子们伸出小手跟着先生一起学习着。

   对于学不会的,先生拿起戒尺直接打手,

   “啪!”

   戒尺落下,打在一名小孩的手心上,瞬间红肿起来。

   被打的孩子泪水在眼珠子里打转,却咬紧牙关,硬是没吭一声。

   这一幕让站在门口的赵昺吓了一跳,真狠啊,这特酿的是真打,着实了打。

   赵昺不经意看看自己的小手,嘴巴一咧,真疼。

   孩子们免费上学,中午管饭,长大了还有可能当个官儿。

   赵昺办学堂这件事情让无数的大人们感恩戴德。

   生是赵官家的人,死是赵官家的鬼。

   这句话不知什么时候就从百姓、兵士们的口中传了出来,越传越远。

   以至于那些有钱的人们想方设法想把自家孩子送进学堂。有钱的人家更是托关系,走门路,想尽办法去争取一个名额。

   然而,这些有钱的主儿突然发现竟然没有一个人敢收他们的“土特产”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