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穿越崖山:我赵昺绝不跳海

第246章 士大夫共治天下

  士大夫和天子“共治天下”这种制度是两宋特有的政治制度。

   宋朝皇帝掌握立法权,宰相手握行政权,台谏行使检察权。这便是宋朝独有的政治体系。

   宋朝御史、监察御史掌纠弹,统称为台官;谏议大夫、拾遗、补阙、正言掌规谏,统称谏官,合称“台谏”。

   宋朝之所以形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和其所处的历史环境是分不开的。自唐末至五代,武人跋扈,拥兵自重,藩镇割据,天下大乱。

   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四,在开封城东北四十里陈桥驿,发生的“陈桥兵变”是五代历史上罕见的没有大规模流血冲突的一次兵变。

   整个过程中仅有韩通一家被杀。

   韩通又称“韩瞠眼”,就是瞪眼的意思。

   也就是说这个人一说话就瞪眼,一张口就想吵架,从其被起的绰号上就能看出此人能力确实一般,根本不是赵大的对手。

   但此人也有叫板赵大的资格。

   很简单,五代时期军制分为禁军和牙军。

   禁军为中央军,牙军为地方节度使军队。

   而后周的禁军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殿前司,都点检赵大是最高领导。

   另一部分是侍卫亲军司,而韩通就是侍卫司的二把手,副都指挥使。

   侍卫司一把手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是李重进,但此人根本就不在开封府,所以侍卫司实际上的最高长官就是韩通。

   说到后周禁军的最高统帅,原本殿前司最高长官是人家张永德的,赵大只是张永德的副手。而侍卫司最高长官是李重进,这里面本来是没有赵大什么事的。

   然,柴荣、张永德、李重进三个人身份特殊,令后周开国皇帝郭威都感到无奈得很。

   柴荣,郭威的义子,和郭威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张永德,郭威唯一的至亲。郭威全家被杀,只剩下寿安公主和张有德这么一个女婿了。

   李重进,郭威的亲外甥。从血缘里面讲是郭威最亲近之人。

   郭威活着的时候,在没有确定接班人的情况下,不管是柴荣或者张永德又或者李重进,这三人都是有机会的。

   但是,当周世宗柴荣病重之后,为了自己的小儿子柴宗训将来皇位稳固,张有德被调任义成军节度使,李重进则被调任淮南节度使。

   无他,在柴荣看来,这俩人曾经和自己争夺皇位,并且对自己都敢骂骂咧咧的,更何况自己年幼的儿子了。

   思考再三柴荣觉得此二人将来都有造反的可能。

   选来选去,柴荣选中了看起来最不可能造反的赵大成为殿前司新一任最高长官。

   至于说柴荣留下的三位顾命大臣,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人都是打酱油的。

   这三位顾命大臣还不如人家提前写好禅位诏书的翰林学士陶谷有“眼力劲”。

   于是,赵大就在“崇元殿”举行了禅位大典。

   虽然在整个“陈桥兵变”中,仅有韩通一人被杀,但并不意味着全天下都服你赵大。

   赵大登基不足百日,李筠和李重进便先后起兵造反。

   太祖登基的次年,便发生了着名的“杯酒释兵权”事件。

   宋太祖以史为鉴,也为了统治需要,开国之初就解除了各路节度使的行政权和统兵权,把属于中央的权力再次收回来。

   枢密院最高长官枢密使也由文官担任着。

   而禁军将领则被排斥在中枢之外,不得参与朝政。

   逐渐形成了“重文轻武”的局面,开启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时代。

   历来大儒们都是说一套做一套,什么不与民争利,什么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一个个冠冕堂皇,一身浩然正气。

   让老百姓听了之后感动的稀里哗啦,不要不要的。

   宋神宗熙宁变法期间,作为保守派的领头人物,宰相文彦博在御前会议期间进言道:“陛下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

   宋神宗怒气冲冲,对曰:“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

   神宗皇帝的话已经很直白了,你们这些士大夫天天满嘴仁义道德,张口闭口以民为本,然而朝廷变法于民有利,你们为何反对如斯?

   赵顼直接打脸的话都不能“吓退”这些保守派反对变法的决心。

   于是便出现了“陛下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这句千古名言。

   对于赵顼的打脸,文彦博丝毫不在乎,直接怼了回去。我们才是跟你皇帝治理天下的,老百姓算个球。

   文彦博的话透露出来一个信息,所谓的“民心”,这个“民”指的是官员地主士绅们;这个“心”当然也是官僚地主士大夫们的心。

   至于说老百姓的死活跟与我何干。

   早年的文彦博也曾一腔热血,意气风发,也曾是范文正公庆历改革的支持者。

   对于在西北边境屡战屡败的宋军,其也曾上书仁宗皇帝针砭时弊,提出“将权当专,军法当严”意图自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