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穿越崖山:我赵昺绝不跳海

第141章 祭祀大典

  在宋朝,冬至、元日、寒食并列“三大节”之一,是宋朝的国家法定假日,可见当时人们对这一节日的重视。

   (寒食节又叫“一百五”。是105,不是150。冬至日往后再过一百零五天就是寒食节。)

   苏辙:“昨日一百五,老穉俱寒食”。 梅尧臣:“一百五日风雨急,斜飘细湿春郊衣”

   宋代的祀典中,昊天上帝与五方帝都属于“天帝”,被列入上祀。

   昊天上帝是主宰宇宙万物的神,又称皇天上帝、天帝。

   从商周开始,历代王朝祭奉的至高神,代表了天或者等同于天。

   在古代华夏人的心目中,上天是至高无上的。

   民间也有着“老天爷”的说法。

   东、南、西、北、中等五方帝,则代表着“五行精气”。

   五色五行,金木水火土、白青玄赤黄。东方木德青帝,南方火德赤帝,中央土德黄帝,西方金德白帝,北方水德玄帝。

   祥兴元年的冬至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天。

   天色尚早,但海口城已经是一片热闹的节日气氛。

   大人们领着婆娘带着孩子站在道路上看着热闹,小一点的孩童甚至趴在在大人们的肩膀上依然熟睡着。

   由于天色尚早,离日出还有一段很长时间,海口道路两旁的商铺早早地挂起了大红灯笼。

   华灯初上,烛光闪烁,灯火辉煌,流光溢彩。

   一盏盏大红灯笼远远望去星星点点,让人流连忘返。

   红色的烛光,似乎预示着来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正如赵昺的年号一样,祥和复兴。

   宋朝冬至的祭祀大典是级别最高的,皇帝必须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参与祭祀大典,同时也是相当的破费。

   南宋词人周密曾赋诗描写皇帝祭祀的场景:“万骑云从簇锦围,内官排立马如飞。九重阊阖开清晓,太母登楼望驾归。”

   如此排场,花费自然不低。

   太宗皇帝三年一次的郊祀花费达到五百余万缗钱。

   真宗皇帝郊祀费用增至七百余万缗钱,再加上坏了规矩的这位,“私自”上泰山封禅,然后又花费八百余万缗钱。

   两次“活动”合起来花费超过一千五百万贯……

   以节约着称的仁宗皇帝,数次祭祀也花费一千两百余万缗钱。

   “缗”用绳子串起来,“缗钱”就是一贯钱,一千文。

   这其中有举行大典的费用,也包括了朝廷的各种赏赐,和发福利差不多。

   不但不用花自己的钱,还有不菲的出场费,反正是大家都很开心的一件事。

   ^_^ ^_^

   郊祀,又称三年一郊。

   北宋共举行71次郊祀,明堂17次;南宋郊祀19次,明堂多达30次。

   (郊祀和明堂是同一种活动。所谓“明堂”,就是专为祭祀昊天上帝而特地设立的,是为“天子之庙”。和郊祀相比,差不多可以理解为室外变室内。)

   北宋并不怎么守规矩,平均不到三年,两年多一点就举行一次。

   南宋基本上按照三年一次的制度举行。

   南宋历时152年,郊祀和明堂加起来一共49次,基本上差不多符合3年一次的标准。

   南宋郊祀次数很少,而明堂次数很多,也反映出郊祀给南宋朝廷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

   南渡之后,当郊祀之岁,每以赀用不足,权停郊祀,止享明堂,盖以明堂代郊。

   (最近没钱,超过一块钱的活动不要叫我。)

   现如今的南宋更是穷得叮当响了,而且赵昺用钱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什么搭建数百间青城斋殿,悉覆以苇席,护以青布。

   什么四层七十二个台阶。

   什么天步所临,皆借以黄罗,谓之“黄道”。

   赵昺穷的都快揭不开锅了,还有人舔着逼脸大言不惭,言之凿凿非要依惯例,依旧制。

   比如前几日在朝堂上就有一位不开眼的,吵吵闹闹要求赵昺盖房子,还是盖那种数百间青城斋殿的。

   被盛怒之下之下的赵昺差点揍死。

   节约,怎么节约怎么来吧,能不要的都不要了,能减少的都给减少了,能用往年旧的就不要用新的。

   就这,礼部、户部还有工部,几位大佬聚在一起口水乱喷,脸红脖子粗,争来争去,算来算去,在省得已经不能再省的情况下,预计这次冬至郊祀最低需要花费三十余万贯钱粮。

   钱不当钱啊。

   赵昺心中万马奔腾着,特酿的,好几十万贯呢。

   还好,费用还不到原来的二十分之一。

   “钱是王八蛋,花完继续挣。”

   虽然赵昺心疼的牙疼,但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也只能寻求自我安慰。

   时辰已到,一身盛装的赵昺,左拥右抱。

   啊,呸,是前呼后拥。

   赵昺坐在銮驾上,缓缓地出了宫门。

   文东武西站着的群臣看到赵昺的銮驾,连忙弯腰拱手行礼,然后按照次序跟随在皇帝銮驾的后面。

   在赵昺之前的几任南宋皇帝为了省钱都是在明堂里举行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