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穿越崖山:我赵昺绝不跳海

第228章 武圣岳飞

  “官家,这租佃纠纷委员会是否也应该由我朝退役士卒担任?臣对这些乡村士绅并不放心啊。”

   作为大宋宰相的陆秀夫,对于这些绝大多数都是由地主或者富人担任的保甲或者保正们的为人还是很清楚的。

   地主和农民本来就是对立阶级,如果租佃发生纠纷,让本土的保甲来调节,难免出现“官官相护”的情况。

   这种现状其实很难避免,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比比皆是。

   只不过有些出自小说,有些是真实案件。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之所以能得到平反昭雪,那可不是表面上清廷给当事人一个说法这样简单的,深刻而又尖锐的官场权利斗争才是根本原因。

   举人出身的杨乃武尚且有如此遭遇,何况普通老百姓。

   即便是在后世,也出了一个足可以替代“指鹿为马”的新名词。

   陆秀夫的担忧是有道理的。

   “善!丞相的提议朕深以为然,就按照丞相之意执行吧。”赵昺说道。

   历史上的每一次变革都充满艰辛,困难重重。

   究其原因,无一不是因为这些变革都涉及到当权者的利益,并且损害了既得利益者的权益。

   故而,越是过激的变革越会引发更大的阻力,甚至是付出变革者的鲜血。

   从商鞅变法到王莽改制,从王安石到张居正,再到戊戌变法,无一例外。

   赵昺选择了改革,就等于选择了一条艰难的道路。

   这条道路甚至比击败蒙元更加艰难。

   毕竟蒙元在明处,而这些隐藏在阴暗角落的士绅才是最可怕的。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赵昺的未来注定充满了艰辛。

   说到改革,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雍正。

   雍正的“摊丁入亩”并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那样美好。

   雍正还做了一件事,

   把关羽推到了“武圣”的位置。

   华夏历史上一共出现过两个“武圣”。

   第一个姜子牙,第二个关羽。

   唐高宗封姜子牙为武成王,唐玄宗修建太公尚父庙,以姜子牙为主祭,以汉朝留侯张良为配享(副祭),并选出包括张良在内的历代名将共计十人为陪祭,又称为“十哲”。

   唐肃宗改太公尚父庙为武成王庙,简称“武庙”。

   从此姜子牙正式成为武圣,张良为亚圣;如同孔夫子为文圣,孟子为亚圣一样。

   到唐德宗时,武庙又增加名将六十四人,称为“六十四名将”。

   在唐朝,关羽还只是“六十四名将”之一,连“十哲”都不是。

   (宋徽宗时期改为七十二名将,人员也略有变化。)

   关羽历史地位的提高始于宋朝,到明朝因为《三国演义》的流行,其地位越发凸显出来。

   明万历皇帝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

   崇祯皇帝封关羽为:“真元显应昭明翼汉天尊。”

   到了满清入关,顺治时期,关羽的封号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满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清廷更是颁令,以关帝庙为武庙,并入祀典,文武百官、各省县百姓按祭孔之太牢祭仪进行春秋两祀。

   (古代祭祀时牛、羊、豕三牲齐全为“太牢”等)

   从此,关羽成为朝廷祭祀的主神,达到了与文圣孔子并驾齐驱的地位。

   武圣,关羽的战绩实在是乏善可陈。

   其谥号为“壮缪”。

   “威德刚武曰壮,胜敌克乱曰壮。”

   “名与实爽曰缪,伤人贤曰缪。”说简单点就是刘禅觉得关羽名不副实,说话难听。

   可见,刘禅对关羽还是意见很大的。

   关羽从宋朝时期开始突然名声鹤起,是因为民间文化娱乐活动也是日新月异,出现了“话本”这一新兴的文化形式。

   “话本”就是白话小说,说直白一点,可以理解为“说书”,表演者俗称“说书人”。其踪迹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酒楼、茶馆。

   这些“话本”中,三国的故事占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

   使得关羽的形象在宋朝陡然增加。

   还有一个原因,由于宋朝土地兼并是历朝之最,很多人失去土地,以至于无事可做,游手好闲。这一类人聚在一起时常把哥们义气挂在嘴边。

   到了明朝,朱元璋登基后,废除了武庙,也就是说整个明朝是没有“武圣”这种说法的。

   很多人认为是明朝老朱把姜子牙踢掉换成了岳飞,是不够严谨的。

   武王在商朝主力远征东夷,趁着国都朝歌兵力空虚,背后下了黑手。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所以帝辛也就变成了纣王。

   “诸位,朕打算重开武庙,以岳帅为主祭。众卿家觉得如何?”赵昺把自己的打算说了出来。

   “既然按照原本的元朝几十年后就没了,而且老朱后来干脆把武庙给拆了,换个人也不算什么。”赵昺脑子飞速运转。

   真实的历史上,岳飞从来没有进入过“武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