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虞国周边的一些小国部落,不断骚扰边境生事。一直都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这已经很令虞皇头痛了。而近一年,雎国又在边界挑衅,挑起战事……连年来,虞国边关战事不断,烽火狼烟,连年的征战,让百姓生活民不聊生,饿殍遍野,满朝的文武,竟想不出好的对策来。
因此,萧尚书萧轩之在朝堂上书皇上,替换守卫边关的大将孙术,直参守卫大将孙术守关不力的种种,实在有辱当今虞王圣恩。
:“这么多年,孙将军把守边关,边境的危机并未减缓,如今却有愈演愈烈之势,臣以为,调换有威慑力之人前去镇压,一定会有不同的效果……”
“萧爱卿,朕若撤回孙术大将军,那又当派何人镇守边关呢?”皇上问。
“回圣上,姬子煊东阳王殿下一直致力研究关边国事,对于邻国国情,边关守卫事宜,他最是了解透彻。臣以为他是前去驻守边关最不二的人选。”
“哦?”皇上没有问缘由,只是哦了一声。声音里却带着期待和赞许。
这几年来,姬子煊的表现一直深得他的认可。人不仅英武,而且做事干练决断,且为人仁德,性情醇厚,此时,虞皇也有意让姬子煊去边关锻炼锻炼。
萧轩之继续说下去:“东阳王殿下不仅武艺超群,而且谋略过人,能文能武,由他带兵驻守边关,臣以为最合适不过。”
萧轩之的上奏,满朝文武,有人附和,却得到了大部分人的反对。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人就是大皇子姬子辉,醇阳王殿下。
“父皇,儿臣以为,现在换将不妥。一则孙大将军已镇守边关多年,他熟知那里一切情形,对于敌军情况也更清楚,更有利于把握战机。儿臣以为配合着孙术大将军派二皇兄去边关历练历练也好,但若撤回孙术大将军,独派东阳王殿下前去镇守,东阳王虽熟读兵书,却少有实战,东阳王毕竟也从未独自率兵在边关独守过,况且现在边关战事吃紧,臣以为——”
醇阳王的话还没有说完,却被萧轩之打断。
“臣以为,边关战况,已经连连失利,说明孙术对边关战事的敌情已经无力把控。而东阳王殿下的才思谋略大家有目共睹,若派东阳王驻守边关,战况或许还有转机。此时,也正是皇家子孙历练的大好时机。”
话音刚落,又有人反驳:“臣以为,皇家子孙能在战场上历练这是好事,但却不能拿皇上的江山儿戏。历练好了,保住疆土固然一举两得,但若不力,谁能担当得起后果?”
朝堂之上,已经嚷嚷一片。这令皇上头痛不已。
“回皇上,儿臣愿意带兵去边关驻守,配合孙大将军平乱边关。”
正在吵嚷一片时,东阳王出列陈奏。
此话一出,大家也就没什么可争的了。东阳王既能出兵把守边关历练,又正和了醇阳王的意思,不撤回孙术大将军。
满朝文武都知道,孙术大将军和醇阳王的关系非同一般。撤换了孙术,就等于砍了醇阳王的一只手臂。放眼朝野,满朝文武百官也都知道三个皇子,也就醇阳王的势力最大。没人会犯傻,去和醇阳王较劲。却偏偏冒出个不识好歹的箫轩之,满腹经纶,遇事却不会为自己的利益前后思量的去做,只一心为着皇上的疆土操心。满朝文武,他是唯一没有站队之人。
而此时,最不愿意看到东阳王实力增长的,当然就是醇阳王。
当下,有萧轩之提出的建议,他知道皇上是动了心的。这让他心里焦虑无比。他不可能放任了东阳王去镇守边关,手握兵权。能和自己一较高下的也就是东阳王了。至于三皇子安阳王,目前看来是朝中势力最弱的,但也不可掉以轻心。虽然安阳王看似放浪不羁,是个与皇位无争之人,但他常年游荡在外,他的江湖势力却不可小觑。
每一步,姬子辉都走的小心翼翼。他不能眼看皇位旁落他人。而最近,眼看父皇对东阳王好像越来越看重,如今又冒出个不知死活的萧之轩,令他恼之,恨之,却又无可奈何。
如今,只能眼看着东阳王率兵去边关和孙术一起抵御雎国来犯。
东阳王前去边关助阵,却不料途中遇敌兵埋伏,所带去的两万精兵悉数被灭,东阳王也落入陷阱,被雎国活捉。现有雎国使者来谈判,若要东阳王活着回来,也不是不可,只要虞国割让五座城池来交换东阳王姬子煊即可。若不答应,不日便会将东阳王人头挂于边关旗杆祭旗。
虞国遭此变故,一时间,满朝文武已如无头苍蝇,整天的嗡嗡的,却没人提供一个有效的对应之策。举国上下,人心惶惶,有传言,不久虞国将亡亦。
“想我大虞国,也曾人才济济,今日如何落得无人可用的地步?”皇上在大堂之上,禁不住老泪纵横。
他不能割让出那五座城池。五座城池一旦割让,就等于把整个虞国拱手相让。那五座城池,各个位处要地,失去这五座城池,虞国的门户将大开,到时候,无论,如何抵御,恐怕都将无法扭转亡国之败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