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张亢其人
郝仁本来一边听着庞籍张亢两人聊天一边在和手里的一杯茶作斗争。
听到二人在聊张亢职位一事,自觉插不上嘴的郝仁于是就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和手中的茶水作斗争上。
偶尔才听上几句。
无他,
庞籍家的这茶水,那也是茶叶沫子冲出来的,郝仁喝不惯啊!
郝仁只能够抿着嘴,小心翼翼的用嘴唇牙齿把茶叶沫子给挡住,
一点点的喝里面的茶水。
如此费力的操作,还是会有茶叶沫子不小心的钻到嘴里,
喝的郝仁满腹牢骚,心里面暗暗的发誓,
在把自己的新式的茶叶喝法推广普及开来之前,再也不随随便便的去别人家做客了。
或者去了不再饮茶了,就说自己喜欢喝白开水。
不过这样的话,会不会有些不合适啊?
要不,自己整个保温杯出来?
那样的话,去别人家里的时候只需要让人给加点热水就可以了,
这个方法可行,郝仁越想越兴奋,回到家就弄个保温杯出来,
只是该拿出个什么材质的保温杯呢?
不锈钢的是不是有点太过于惊世骇俗了?
玻璃的会不会太过于奢华不符合自己低调的身份?
正在脑海里乱七八糟的纠结呢,偶尔耳边传来庞籍与张亢两人的交谈内容,
郝仁刚喝到口中的一口茶水“噗呲”一下全吐了出来。
正在谈话的庞籍和张亢立刻停止了交谈,全都直愣愣的看着郝仁,不知道他这是搞哪出。
郝仁连连道歉,示意自己没事只是喝水呛到了。
等郝仁一番手忙脚乱的处理过后,三人才重新坐定开始聊天。
而表面上风平浪静的郝仁心里却惊涛骇浪了起来,果然,自己就觉得这名字熟悉,应该是在历史上有过名号的。
原来还一时半会的没想起来,刚才经过庞籍的聊天,听了一下张亢的经历,这才想起来对方是谁。
没办法,他这个文官转武官的经历太让人记忆深刻了。
在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大宋,文人集团具有天生的优越感,
文官在武将面前本身就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别说就是同级别的,就是高两级的武将,站在文官面前也得是毕恭毕敬。
不敢有半分的放肆的。
因此,在大宋的普遍的价值观里,文官就是比武将吃香的,
面前这人是妥妥的文官转为了武官,难怪刚才还发了两句牢骚。
郝仁也就是从他这件特殊的经历,想起了这个张亢是何许人物。
张亢,字公寿,是京东路临濮(今山东荷泽西北)人,与他哥哥一门双进士。
不过他哥哥中进士比他早几年。
张亢则在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的时候进士及第。
他最初和这个时代的普通文臣一样,入仕后先任地方僚佐,先后出任广安军(治今四川广安)判官、应天府(治今河南商丘)推官。
而且张亢本人也颇有才干,他在应天府推官任内治理白沙、石梁二渠,消除了殃民的水患。直到南宋的时候有人编书时,仍记述张亢的这一惠民政绩,“张亢为应天府推官,治白沙、石梁二渠,民无水患”。
大约天圣年间后期,他调任通判镇戎军。镇戎军是应对当时西夏的前线重镇,防务职责甚重。
张亢也是做的有声有色,甚至还早早的看出了李元昊的狼子野心。
提前上书朝廷加强边防,用来防备李元昊。
“赵德明其子元昊喜诛杀,势必难制,宜亟防边。”
这里面的赵德明就是李元昊的爹里德明,
他们家被唐朝赐姓李,被大宋赐姓赵,严格来说,此时的李元昊应该叫赵元昊,不过无所谓了,过不了几年,李赵这两个姓他都不要了,他要恢复党项的姓氏,改姓嵬名氏,自己更名曩霄了。
这都是后话,但也由此可见,张亢虽然身为文臣,但是还是知兵事,而且还有几分战略眼光的,早早的就看出了李元昊的狼子野心。
甚至专门准备西北的实际情况,上书了应对当时的西夏的攻守计划!这件事也从侧面反映了说明张亢关注边防,并富有军事谋略和志向,也为后来的事情埋下了伏笔。
也正是因为如此,前段时日辽国突然在幽州一带聚兵,大宋朝廷获悉后不得不注意河北之地的防务。
而张亢因此前的表现,被立即起为武官如京使,调知对辽前线的安肃军(治今河北徐水),
就这样,张亢就从文官转为武官了,在大宋的制度下,不得不说也算是一件稀罕事情。
而且张亢并非只是善于纸上谈兵,还是勇于和善于用兵的良将,在转为武官之后,在战场上取得了相当突出的战绩。庆历元年(1041),李元昊携三川口,好水川两次大胜之势,兵锋正盛,直指大宋边陲的土地,想要夺取大宋的西北土地。一口气就攻陷宋边陲重镇丰州,致使宋朝的麟州与府州之间联系中断,彼此只能困守孤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