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宋第一奸臣

第十一章 尔虞我诈

大宋第一奸臣 鮀城十二郎 2043 2024-05-29 21:48

  今日早早便下了值,当张辰走出县衙时,夕阳的余晖尚未西沉,天空呈现出淡淡的橙黄色,宁静却莫名地引人愁绪。

   走在青石板铺就的大街上,周遭的车马人声仿佛被无形的隔音墙屏于双耳之外,张辰安静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断回想着最近几日发生的事情。

   尤其是想到今日孟子临与自己的对话,张辰不由得冒了一身冷汗,毫不夸张地说,但凡只一句稍有差池,不仅是他自己,连四舅刘鸿都得被他坑死。

   导致事情演变至此的缘由,最开始不外乎是因阿树之死。

   在那瞬间,张辰不得不承认感性的浪潮暂时淹没了理性,以至于他忿忿做了两个决定,其一便是托马武纠集收买一帮无赖泼皮,从茶馆酒肆开始在市井间散播一些“谣言”,这里头自然还进行了一番艺术加工。

   如今的大宋,工商业的繁荣已经催生出一个初具规模的市民阶层,而消息的传播速度之快,犹如夏日的飞蝗过境,瞬间便能席卷整个城市。

   巧言令色的泼皮们在市井间穿梭,自有一套办法能点燃民众的好奇心,而他们的话语也随即如同野火般迅速蔓延。

   往日的区区民意并不足以撼动官员们的意志,但这桩命案的死者却是名臣之子,其在台谏言官心中激起的涟漪定然不容忽视。

   故而任何风吹草动都是言官眼中的大礼,他们可是随时准备挥舞笔墨,抨击时弊。

   这,正是所谓“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体制中隐藏的暗礁。

   言官们一旦开口,便如江河决堤,滔滔不绝,无所顾忌。

   张辰本以为自己的行动会如石子投入湖中,只能泛起微小的涟漪,但结果却出乎他的预料。

   岂料短短数日,上官房州知州的决策竟已受到影响?

   起初张辰还有些沾沾自喜,不过很快从刘鸿处听闻了本县亲民官之间的纠葛纷争后,便及时打破了自己的天真幻想。果然还是自己太过自信,诚然,背后若无关键人物推波助澜,舆论的发酵怎可能在短时间内从小县扩散到州治?

   对此张辰的猜测对象便有两人,一是县丞王禄,二是县尉孟子临。因为他们都有对重查此案的迫切心理,自然也有各自的人脉关系可达上官。

   例如今日,孟子临表现得异常急躁,他的需求已昭然若揭,这一举动无疑暴露了他的真实意图——借助当前局势扳倒知县吴通。

   然而对于王禄的动机,张辰则因未曾与其深入交往而无法准确揣摩。

   或许,王禄真的是出于对恩师陈希亮的深厚情谊而入局,毕竟在这个充满变幻的世道,却仍然有一些士大夫坚守着忠正孝悌的信仰。

   至于第二个决定,便是劝说四舅刘鸿将早已找到的那对夫妇人证藏匿起来。

   张辰心中的这个念头,还是源于阿树的枉死,目前的局势已暗暗发生了变化,这桩命案竟隐隐有上升为政治斗争的趋势。

   因此那对夫妇很可能会从单纯的人证,变为官场争斗中的一枚关键棋子。

   谁也无法保证,他们会不会成为第二个阿树,成为下一个牺牲品。

   初时,张辰心觉此计难行。毕竟刘鸿身为县尉孟子临的铁杆追随者,这在县里是出了名的。按照常理,刘鸿断不会做出忤逆孟子临的举动。

   然而,张辰却是低估了自家这位老狐狸。

   因为刘鸿竟然立刻应了下来,甚至表示自己也是这般所想!

   说到底刘鸿这些年也不是白混的,他心知肚明,若是自己真将那对夫妇人证推了出来,那便意味着吴通与孟子临正式撕开脸皮,而他刘鸿,这个根基尚浅的小吏便立马成了出头鸟。

   孟子临若能在争斗中胜出,固然是幸事。可若他未能扳倒吴通,凭借其父辈的深厚背景,尚且得以保全自身,而刘鸿这把刀或许会死无葬身之地!

   更何况,如今吴通又把这桩命案如山石般压在了刘鸿身上,那对夫妇此时更是成了刘鸿权衡利弊的保命符,他自然是不肯轻易交出,必须谨慎行事、审时度势,方能做出最为明智的抉择。

   张辰静静地站在街头,感受着竹山县的喧嚣与生机。他瞥了一眼来来往往的行人,蓑衣宽带,青衣小帽,步伐匆匆,来往奔波。这一幕幕生动的画面,在张辰的眼中犹如一幅幅流动的古画,在这迷离的世间百态中若隐若现。

   然而,就是在这安逸祥和的表象之下,至竹山不过几日的张辰却已触碰到一股尔虞我诈的气息。

   他不由得联想起如今的大宋也是这般歌舞升平,实则隐藏着无数暗礁和漩涡,犹如一场与繁华现实交错的危险梦境,内忧外患却不可知。

   ......

   张辰此刻的栖身之所,是一座位于竹山县城南偏东的二进小院,离西边的县衙自然是有段距离,不过好在附近有几个小市,不论是买些东西还是走街窜巷都十分方便。

   小院的主人乃是刘鸿的妻子乔氏。对于这位四舅母,张辰也只见过一面,却已足够在心中为她勾勒出温婉知性、落落大方的形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