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两百二十七章 百里

  回家后,李谕收到了美国发来的电报。阑

   邹周汇报了一下最近的进展,底特律工厂里电子打火系统的生产比较顺利,只是生产速度一直未能提上去,一方面是规模小、人手少,再者在管理上还是有所欠缺。

   不过整体上总归是向好的。

   至于无线电装置,也有不少富豪准备订购,初步具备了一点微弱的产能。

   只是特斯拉放在这上面的精力着实有点少,毕竟他依旧对旧情人“无线电力传输”念念不忘,经常前去沃登克里弗塔,他还准备用人造闪电点亮纽约的夜空哪。

   李谕回了电报,让邹周尽可能分身多参与一下无线接受装置的生产,尽快做出来后往国内发过来十到二十台。

   现在国内对这方面的需求虽然不会很多,但初期是打口碑、打市场的好阶段,有了订单好投资进一步加大产能。

   李谕还让邹周去找洪门大老司徒美堂,把纽约曼哈顿唐人街之前报名的一些底子好的华人再招纳二十人,先在第五大道的实验室进行学习,培训完成后再进入工厂。阑

   李谕准备在国内也物色一个可以进行生产的基地,到时候把一批有经验的熟练工人拉回来能够作为技术骨干。

   这同样是个比较花时间的过程,一批好的蓝领是非常有价值的。

   只可惜现在工厂的接纳能力还是有限,因为有大批的华人都想进入。

   邹周倒是个挺热衷工作的人,把工厂当成了自己的毕生事业。

   这段时间李谕在京城的宅子里没事的时候就研究研究一些机械装置,并且继续进行数理论文的写作。

   考虑到过段时间还要去趟欧洲,李谕的确要尽快整理整理大脑里那些藏着的东西。

   机械装置方面,目前李谕在准备几项汽车专利,既然电子打火系统已经搞出来,顺势也就可以让车灯诞生了。阑

   加起来才算是汽车电气系统的雏形。

   而且有了车灯,汽车便能在夜间行驶,对于来自传统马车的竞争能占到上头。

   车灯同样不是什么复杂的专利,只不过目前没有一个实验室,进行手工制造有点麻烦。

   于是李谕给上海仪器馆的钟观光发去电报,让他帮着买点设备过来。

   仪器馆倒是有电气方面的一些器材,不过钟观光对李谕提到的一些物理实验装置名词却一知半解。

   李谕只好亲自给东京发电报,他先发到了梁启超那,谁知梁启超所在的报社却回消息说他已经动身去美国了。

   没办法,只能找迅哥了。阑

   当身在东京的鲁迅收到李谕电报的时候,人都蒙了:“上面写的东西都是什么!?”

   鲁迅此时正在刚刚创办的杂志《浙江潮》报社内。

   “树人兄,你的这篇《斯巴达之魂》非常不错,下一期就可以刊载出来。”

   说话的是蒋百里,也就是留日群体里非常出门的《浙江潮》杂志的创办者。

   这位后世赫赫有名的军事大老如今也是个留日学生,年龄二十岁冒头,比鲁迅要小一岁,他正在陆军士官学校读书,就是老蒋造谣都梦寐以求一个毕业文凭的学校。

   多说一句,虽然蒋百里和老蒋都姓蒋,后来也是国党的关键大老,但二人压根没什么亲戚关系。

   ——除非你说五百年前。阑

   自从《浙江潮》杂志创刊后,鲁迅就非常喜欢,还亲自撰文投稿。

   只不过现在他的文笔在犀利程度上还远远及不上此后。

   这篇《斯巴达之魂》并不是什么非常有见解的作品,主要是通过讲述西方历史上斯巴达一个小国犹不惧波斯的态度,来鼓励国内的拒俄运动。

   关键这篇文章是用文言文写的,更加无法发挥咱们迅哥的风采。

   鲁迅听到蒋百里的话后一时没有回应,而是看着电报正在愁眉思索。

   蒋百里又问了一句:“树人兄,怎么在发呆?是谁发来的电报?”

   鲁迅回过神说:“是国内发来的,发报人是李谕。”阑

   “李谕?”蒋百里一愣,“那位科学天才?”

   鲁迅点点头:“就是他。”

   蒋百里讶道:“你竟然还认识这位神仙一样的人!”

   鲁迅笑道:“之前他来日本,我与他见过面,其实咱们年龄都差不太多。”

   蒋百里说:“你总不会是千里迢迢写信给他求教问题吧?”

   鲁迅摇了摇头:“是‘神仙’给我出了一道难题。”

   蒋百里问:“什么难题?”阑

   鲁迅摆出电报来,“他要我帮他采买一些物理实验器材。”

   蒋百里说:“你们弘文学院不就一直有开设物理课程吗,这有何难?”

   鲁迅说:“他提到的东西可不是随便能买到的,至少也要通过大学。他让我去东京帝国大学找一名叫做长冈半太郎的物理学教授,还说提他的名字就可以。”

   蒋百里问道:“他为什么不直接给那位教授发电报?”

   “好像是因为不太方便或者没有联系上吧。”鲁迅说。

   蒋百里说:“就怕事情办得不好,毕竟是李谕先生有求,咱们可不能犯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