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都市小说 1981,文豪从返城知青开始

第505章 多么让人高兴

  仁德县境内虽然没有大山,但多连绵起伏的丘陵。这里自古就盛产煤炭,县里有汪洋和富加两座大矿,有工人好几千。

   至于国营小煤矿,更是多如牛毛。新社会还好,在旧时代,这些来钱的行业多被土豪掌握,互相械斗不息。

   这是其一,其二,本地缺水,为了争水,村与村之间经常打架。从古代一直打到九十年代。然后商品经济时代来临,大家都顾着上班,就没工夫打了。

   因此,本地民风彪悍,武德非常充沛。

   饲料厂筹建处和村里的矛盾主要是占了人家的土地。

   没办法,舅舅就带着孙小小和蒋小强去和村民谈判。他们说,饲料厂征用了你们的土地,那是为活跃地方上的经济。你想啊,厂子一办,村民可以里面上班,随便找点活计干一个月抵得上在地里种一年。现在工农业剪刀差那么大,种地真的不赚钱。

   村民说我们可不懂什么剪刀不剪刀的,是,在厂里上班收入是高,但那是长法吗?地是我们的,可以永远种下去,还能传给子孙后代。无论以后情况如何,春种秋收,总有一口饭吃。

   谈判破裂,舅舅很郁闷,不禁说:“这些人啊,观念真落后,总觉得地里打出的粮食才是实实在在的。种地种地,咱们祖祖辈辈种了几千年地又如何,最后不是穷得天天吃红苕。遇到灾年,红苕都吃不上。”

   蒋小强推了推眼镜,说:“确实啊,农民的观念跟不上,不知道工业化和商品经济大潮流浩浩荡荡,根本就阻挡不了。”

   孙小小像是想起了什么,说:“舅舅,环境就是这样,因为受教育程度的原因,又加上咱们四川人本来就有盆地意识,满足于眼前一亩三分地,不太愿意去想长远的东西,所以,你说什么大道理都没有用。任何大道理,都没有比眼前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有说服力。”

   舅舅猛地一拍额头:“哎,你们倒是提醒了,我,不愧是大学生啊,脑子就是灵。

   最后,孙小小舅舅还是和村里达成协议,把工厂的基建交给村里以换取老乡对饲料厂的支持。

   八十年代人多,年轻人多,于是,村里很快成立了一个建筑队。由大队长出任经理,各生产队长任包工头,拉了几十号人马过来做工。包工头在本地又被称之为揽子,叫着叫着,就被叫成了卵,很粗俗也不好听。

   在农业社会,村民们家的房屋都是自己动手修建的,所以几乎人人都有泥工技能。

   他们一进场,工厂的基础建设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加快。前天还是荒地,今天就被平整出来,用料石夯实了。

   一切都在草创,夯地自然没有推土机压路机,全靠土办法。那么,用什么土办法呢。就是弄来一块一人高,几百斤重的长条石,捆上杠子,四个农民抬了,喊着号子朝地上砸。效率嘛,不是太高,好在工钱便宜,鼓捣一天下来才一两块。

   地平整出来后,就开始打水泥了。

   新成立的建筑队弄来一个搅拌机,将搅拌好的混凝土倒在地上,然后找平。

   在做地面的时候,还在水泥中镶嵌了长长的木条子,以防备将来水泥地热涨冷缩。不过,这种木条子有个缺点,几年后就腐朽坏掉,上面还会长草。所以,条木上面都抹上了沥青。

   打混凝土的时候还出了件事,一个村民的绿军帽掉料斗里去了。他一急,就把锄头伸进去,试图别停搅拌机。结果,喀嚓一阵响,锄头把也折了。这些下可好,帽子没有抢救回来,倒赔了一把锄头。

   另外,石匠们拿着钢钎和凿子从山上开采来条石,砌墙,砌边坡,砌保坎。仁德山上都是红色的砂岩,看起来红彤彤一片,风景很美,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当地采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不少人农闲的时候就会去山上打石头贴补家用。

   后世九十年代,眉山市成立,城建需要大量的条石,多从龙镇和高店买。因为赶工期,山都被挖垮了,还压死了人。

   蒋小强洗衣服的事情终于得到解决。

   他来四川的时候带了四件衬衣,只两天工夫就全脏了。

   小强嘀咕:“这四川的夏天怎么回事,说热吧,温度又不是太高,就是闷得要命。就算是坐树阴下不动,汗水也止不住地流。最糟糕的是,一热起来心里发慌,我都没办法思考了。“

   舅舅笑道:“四川是个盆地,就好像是一口蒸笼,咱们在笼子里每天被蒸,能好过吗?“

   蒋小强:“舅舅,你的衣服是怎么洗的呢,带回家去给舅妈吗?“

   舅舅变色:“开玩笑,我如果敢把衣服带回家去,我婆娘就敢扔进水田。这么大的人了,连衣服都不会洗,不被骂成闷墩儿才怪。“

   闷墩儿在土话中就是傻子废物的意思。

   蒋小强很郁闷,身上的衣服湿了干干了湿,都泛起了盐花。当地人口味重,因为要干体力活,菜里放的盐多。

   最糟糕的是,他的白衬衣上还起了黑点,感觉整个人都油腻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