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一歌爆火(上)
几十年前,当时还一位年仅19岁的唱片店小职员RyanSchreiber,在自家地下室为自己喜欢的独立音乐人搭建了一个音乐博客,这就是广大独立音乐迷所熟知的Pitchfork。
美利坚的音乐杂志BIG4——《滚石》、《Blender》、《Spin》和《Vibe》先后倒下两家,Spin不再发行印刷版,只剩下《滚石》仍然在纸媒道路上苦苦坚持。
与此同时,Pitchfork却从一个小博客,发展成一个每天生产大量乐评的音乐媒体,后来又开始主办自己的音乐节,最后竟然杀回来开始发行纸媒。
与传统的音乐媒体不同,Pitchfork是一个非常“任性”的媒体。也许是因为它脱胎于个人博客,所以Pitchfork可以不用顾忌太多业内关系——做过媒体的人都知道,为了维护关系,妥协是常事。
Pitchfork没什么好妥协的,因为它根本就不鸟那些大牌,不需要靠大爷们赏饭吃,它关注的大多是犄角旮旯的独立音乐人,别说国内歌迷,很多人连美利坚歌迷都不熟。
也因为这样,它通常不会照顾乐队的面子,放任乐评人随心所欲地评论和打分。这成为小众乐迷们信任Pitchfork的理由,他们会觉得Pitchfork更真实可信。
乐评没有客观可言,每个人有自己的音乐审美标准,无非就是能否自圆其说、是否忠于内心。
Pitchfork的作者并不相信所谓“苦劳”,他们就是忠于自己的听力来评论和打分,这构成了Pitchfork的魅力。更为关键的是和豆瓣不同,Pitchfork可以根本不用去跪舔任何音乐厂牌和大牌歌手,它敢于给一些唱片挂出0分评级。
虽然乐评的主观性决定了一个音乐媒体要取得乐迷信任非常之难,但Pitchfork做到了。相对于一些大的被公关的乐评网站,他们更有说服力。
这个网站依然相对公平的给予了《cradles》8.8分的高分,也就是承认了这首歌有冲击公告牌榜单的资格。
《cradles》以187名初登公告牌榜单。
索尼唱片也为此努力着,刘良暂时并未选择回到国内,彻底的开始了针对这一首单曲的美利坚宣传巡演。
所到之地,这种致郁的风格就像病毒一般迅速在对生活充满着苦闷不甘的年轻人中周围扩散开来,一发不可收拾。各各无所事事的青年群众们有组织有纪律的一遍又一遍的在附近电台中重复点播这首歌曲。
《cradles》在公告牌上的排名也在缓慢的上升中,现在已经上升到了第125名。
刘良虽然不是个美利坚人,但现在还不是文化外传的时候,还是要尊重本地的音乐文化。参加一些访谈电台类节目。
访谈类节目进一步的增加了《cradles》歌曲和刘良本身的曝光度,顺道连他唯一代言的范思哲也增添了曝光度。让电视机前的千千万万个观众们能同时在不同场所了解到一些乐坛的新入侵者——Jason,也听到了他所带来的新的歌曲。
节目播出后的访谈结果显示对于这首歌曲好的评价较少,反而是一些中年家长联合在一起抵制这首歌曲再次登上电台,再次登上电视节目。
这反而更激起了年轻人叛逆的欲望,一步步的走向沉沦之中,继续帮助《cradles》打榜,上电台、上电视节目。
两伙对立阵容一方面还在讨论歌曲内的一些问题,另一方面在继续帮助歌曲本身提高的曝光度。
等到下一周过去之后,《cradles》顺利的挤进了公告牌前100行列之中,位于岌岌可危的第96位。
这首歌曲视频最后上传的油管上播放量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轻轻松松就突破了1亿。播放量还在继续随着那抓耳而又魔性的旋律继续上升着,好像是一个彻底野蛮生长的巨树一般,持续的向云端攀爬着。
就好像被施了魔法一样,永远都见不到上升的尽头一般。
当家长与孩子这件事情告一段落之后,美利坚内部又爆发了一起因种族歧视问题而发生的枪战流血事件,一时间也是吸引了一部分人的注意力。
这首同样是有非白种人演唱的《cradles》压抑歌曲就仿佛成为了过激者们的一个突破口,大有成为一次热点事件的可能性。他们争先恐后的诉说着美利坚政府对自己犯下的过错,前前后后拿起自己的武器去街道上游行和无论是何种人种何种肤色的警察们对峙。
不知道为什么,《cradles》单曲在公告榜上的排名丝毫没有受到此次事件的影响,继续上涨着,已经到达了第72名。
他们的行程线一直从美利坚的东岸开始要到西岸去最终再回到东海岸,环绕美利坚整整一圈。
只不过,邀请的保镖更多更周全而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