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北明不南渡

第一百六十七章 一信足抵十万兵!

北明不南渡 那日十月十 2176 2024-05-30 14:24

  明末时的黄河,经徐州,出海州入海。

   基本上算是南直隶地区和山东地区的然的分界线。

   刘泽清和刘良佐部,总计十万余人,分两路进抵黄河,窥视山东,并且开始造船准备渡河。

   只要踏过了黄河,山东便是一马平川。

   据逆子皇帝的主力都被牵制在京城,山东新近光复,几乎就没有任何军力。

   基本上便是轻松收割的节奏。

   刘泽清本就是山东总兵,因为闯贼的进犯,迫使他南逃避难,如今又要再次入鲁,起来还真是唏嘘短叹。

   对于山东颇为熟悉的刘泽清,对于拿下山东,几乎是胸有成竹。

   过了黄河便是莒州,那是山东的南门户,拿下莒州,大军便可以长驱直入,侵入山东。

   只是在刘泽清准备渡河作战的时候,却是收到了来自莒州的文信。

   并非莒州县令所写。

   而是出自山东巡抚李岩的文笔。

   信曰:

   岩闻刘泽清,刘良佐将军携大军欲入山东。

   山东地疲,民生凋敝,城墙失修,实难与二位将军抗衡。

   然岩既已受君命,巡抚山东,志当与山东共存亡,惟一死尔。

   山东虽不济,仍有甲兵数千,乡兵万余。

   岩在山东,若先闻刘泽清将军拔城军信,则倾山东之力,攻之,至死方休!

   若先闻刘良佐将军拔城军信,则倾山东之力,攻之,亦至死方休!

   决不食言!

   大明军阁大学士,山东巡抚,李岩。

   崇祯十七年,四月二十一。

   刘泽清在读完之后,缓缓的将手里的信件放下。

   手下的军校,看的刘泽清的样子,有些奇怪。

   “总兵,渡船今日便可造好,明日便可渡过黄河。”

   刘泽清没有话,将手里的信件交给其他人传阅。

   李岩想要表达的意思很简单。

   他在山东等着军报,刘泽清和刘良佐两路大军窥视山东,肯定打不过,所以告诉二刘。

   两路都不防守。

   谁先动手,就只和谁拼命!

   刘泽清手下的军校看完信件后,一个个都面面相觑。

   “看来这李岩是狗急跳墙了,若是如此,我军或可暂不渡河,等刘良佐部进攻并与李岩接战后,便可坐收渔翁之利。”有人提议道。

   是的,按照信件上表达的意思,对于刘泽清部的最优决策便是如此。

   东林虽然推举了璐王做监国,形成了伪南明政权。

   但是相应的,他们对于地方军阀的控制力并没有多少。

   和朱慈主动撤掉文臣对武将节制的手段不同,东林无法控制军阀并非是不想控制,实在是因为尾大不掉的控制不住。

   只能用利益去交换去绑定,而无法用强制的命令。

   这样的结果是,无论是刘泽清还是刘亮佐,亦或者是左良玉都是心怀鬼胎,他们所作所为的出发点并非为了清君侧,并非为了国家,而是全部为着自身的利益。

   刘泽清知道,乱世之中保存自己的实力才是王道。

   如果他和李岩的交战导致刘亮佐左手渔翁之利,趁机做大,那不是刘泽清想要看到的。

   所以刘泽清手下的军校的进言,的确是刘泽清目前的最好选择。

   然而……却忽略了一个点。

   刘良佐能同样位列总兵,亦不是个傻子。

   他能莽撞的率先进攻,让他们刘泽清部坐收渔利么?

   显然……不能。

   实际上,在刘良佐部兵临徐州以北的峄县时,同样也收到了来自于峄县的信件。

   当然这封信件和之前的一毛一样。

   手笔出自于李岩。

   本来准备直接攻城的刘良佐,在接到信件后,立刻收束了手下。

   暂停行动。

   这是李岩的计谋,亦是阳谋,无论是刘良佐还是刘泽清,其实都能明白李岩的这条计策的用意。

   然而……却对此无计可施。

   终其原因,乃是他们心中那并非真心实意为国效命的算盘在作祟。

   倘若有一个人不计得失的捋袖子就上去干,李岩的这条计策其实也就那么一回事。

   一封信件,仿佛一张无形的大,笼罩在刘泽清和刘良佐的头顶之上。

   在这张大之下,明明在军力上占有绝对优势的他们,却被束缚的寸步难行。

   甚至于向来喜欢纵兵劫掠百姓的刘泽清,连山东的百姓都不敢动一分。

   没有动用一兵一卒。

   李岩用分发给前线各县府的一封信,将伪南明的北伐大军锁死在了黄河一线,不敢妄动一分!

   ……

   当李岩得知南方的两路军队在受到信件后,都没有任何动作,无疑松了一口气。

   实际上他也十分紧张于计策能否奏效,现在看来,无疑是庆幸的。

   南方谋反,实在是给北京的局势雪上加霜,他手上是没兵去平定南方的。

   只能希望能拖住一是一,等到北方的战斗出了结果,等到圣上从海陆归来。

   如何处理南方的问题,便只等着圣上来决策了。

   到圣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