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被侍婢搀扶着,踉跄地朝客房走去,完全已经醉得不成人样,
“这个曹阿瞒,真是有失礼数”,有大臣出声,一脸不喜,
“其父已不在朝堂,还如此不知收敛,他这议郎的职事怕是也做不长了”
“嘿~这个可说不定,杨司徒举荐上来的人,当会力保的”
……
群臣议论纷纷,作为曹操好友的袁绍也在人群中,面上也明显有些不喜,至于仗义执言,由此可见,也不可能了。
对于曹操的示警,刘备震惊之余,也甚是意外,
震惊的,自然是袁氏竟然也要朝他出手,虽不算作是外敌,可威胁却更甚,
意外的,便是曹操了,二人从未有过交集,可他却装醉示警,让自己提防,难道他不知彼此或成大敌吗?
对于曹操的心智,他是从不怀疑的,明知彼此未来必然对上,此时还能站出,如此心胸,难怪能为曹魏铸下一统之基石了,
由此推测,
刘备大致也能猜出曹操此刻的心理,
第一,在他看来,二人虽会成为劲敌,但那是未来,刘备对大汉有功,利在千秋,不该死在小人之手;
第二,他曹孟德也不屑于用这种阴暗手段,他有他的骄傲,要征服强敌,自然要在战场上见真章,他曹孟德有这样的底气和自信;
第三,或是出于惜才的心思,他的武才,让曹孟德钦佩,不忍其折在袁氏之手;
至于最后一点,便是出于对未来时局的考虑了,袁氏强盛,若无盟友,他决计是抵挡不住袁氏势力的,
对于这一点,刘备是出于对袁氏而今的实力所推导而出的,至于准不准,他也不知。
毕竟,
谁也想不到,袁氏竟然会将自身一分为二,袁绍在渤海,袁术在汝南,冀州豫州双面开花,
这本来也是不差的战略,先镇南北,再定中原,
可后来两兄弟却昏招不断,兼之互不同心,各自为政,最后袁绍更是坐看袁术灭亡,好好的一把牌,却被两兄弟打了个稀烂。
现在想来,若当时袁氏能携大势合于一股,是绝对足以在三五年内便直接席卷天下的,
可袁绍和袁术两人的表现,啧啧……兼之是一言难尽呐,若是袁氏先祖有灵,恐怕会被气得直接从棺材板里跳出,掐死这两个不肖子孙。
想起袁氏的下场,刘备不由得暗暗又提升了警惕:欲望迷人眼,权势遮人心智,
袁氏会败,除却外在的因由,最大的败笔,就是在两兄弟的心志不坚之上,
袁术经不住至尊位的诱惑,得到传国玉玺后真就以为自己天命所归了,率先称帝,使得麾下人心离散,导致天下共击,最终败亡,
官渡之战,袁绍明明裹挟大势,却举棋不定,错失先机,终被曹操觅得良机,一举击破,攻守之势互换,
袁绍经此大败后一蹶不振,在继承人的选择上竟然私心作祟,最终导致后院失火,兄弟阋墙,让曹操兵不血刃,白白捡了个大便宜,
此二人所为,都是前车之鉴,足以警醒他了。
至于袁氏要杀自己的理由,刘备在经过一瞬的疑虑过后,也全想通了,
他先是立下军功,得以分润国运,有了立业之基,如今虽然不显,但他扯旗摇帜之日,其声势必然不小,
然后拜师三位经学大家,名望日隆,声势已经不比袁氏弱多少,长年累月之后,气运的大涨定是必然,
如此,
他未来必成袁氏强敌,加之他武才彪炳,自然让袁氏忌惮,所以诛杀他也就成行了。
想到此,再一对比起曹操所为,刘备不禁就摇了头,
由此可见,袁氏一门的败亡就并非是偶然了,
明明处处站尽先机,却没有扫荡寰宇的底气,气魄和自信,都差了曹操一大截,
若非底蕴厚实,如此作风,还真没有定鼎天下的希望。
想到此处,刘备站起身,作势出去透气,
袁氏出击,他自然不敢小觑,张飞和刘垣所部,看来是得调动了,
见他出门,
暗中窥视的人都在暗自留意,他的一举一动,其实在杯光交错间,就源源不断地传往了各家。
府门外,
典韦杵立,手持玄金双戟,宛若一尊门神,见得刘备出来,他拱手参拜,“主公”
刘备朝他点点头,走近他道,“恶来,去侯府取我的长槊来”,说完,他语音转而低不可闻,“告诉公台先生,袁氏出手,征调张飞所部”
“喏”,典韦应声,朝侯府疾驰离去。
直至典韦再不可见,刘备这才看向还在飘洒雪绒的天空,
这个冬季,异常的漫长,黄巾起义之前的天灾,当在今时了,
回过神,在转头间,
双目余光中,
在蔡府远处的转角处,他看到了几个衣衫褴褛的身影,浑身冻得瑟瑟发抖,面容青紫,
呼~
他怅然一叹,转头召了几个仆役上前,“去准备一些吃的和穿的,备上一些碎银,给那边的百姓送过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