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汉明

第1965章 一条路,走到底

汉明 八无和尚 2176 2024-05-30 14:25

  建兴三年六月初三。

   时值盛夏。

   建兴朝监国吴王殿下,在徐州发出了这样一道谕令。

   非常有意思。

   “……凡满族男子,皆可奴役,凡满族女子,皆可侍妾,凡满族所财物,皆可占有之……!”

   这道令引发当时和后世,无数人参与考证。

   因为这不象是吴王殿下应该明文颁布天下的谕令。

   许多人都指出,吴王殿下心性仁慈,胸襟似海,怎么可能颁布如此荒诞的谕令呢?

   这已经不是寻常檄令的范畴,而是灭族的宣誓了!

   人们都认为,这很可能出自当时吴王身边人的“矫令”。

   理由是,当时吴王刚与清廷郑亲王济尔哈朗会面,就算和谈不成,那也不至于立即翻脸下狠手不是?

   再则,杭州府当时一片混乱,鲁王竟在杭州府登基,吴王怎会在这个时候,不惜引发满人殊死一搏而颁布这样一道与理不通的谕令?

   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一人,那便是权知徐州知府——李颙。

   可怜的李颙,从这道谕令颁布的那一天起,就背起了黑锅,受长江南北,那些饱读诗书的“鸿儒”唾骂。

   甚至将李颙比做古之白起,称其为“活阎王”!

   人心哪,总是如此易变。

   战争之前,这些人几乎以相同的恶毒咒骂,目标是无恶不作的鞑子。

   可一转眼,他们就忘记了鞑子的恶,开始党同伐异了。

   其实理由无外非是,李颙与如今已是建兴朝内阁阁臣的冒襄,同为拥戴吴王登基的急先锋。

   这,挡了他们的道了。

   当然,这是后话。

   但这道谕令一出,造成了数以十万计的民众,争相竞渡黄河。

   尤以江北民众为最,近嘛,近水楼台先得月。

   谁说满人剽悍?

   这道令一出,手握锄头的庄稼汉,就敢直奔着全副武装的鞑子而去。

   谁说汉人没有血性,半老徐娘,也敢冲上去撕咬。

   导致的后果是,保定府以南,河间、真定之间,顿时形成了一个相当奇怪的景象——民众,居然冲在了北伐军前列。

   沈致远、蒋全义等,那叫一个“敢怒不敢言”啊!

   江南民众向来不惧北伐军,这使得渐渐地江北民众也有样学样。

   他们就敢挡在北伐军行军队列之前,提着蒋全义的鼻子问,

   “是自己人不?”

   “是子弟兵?”

   “王爷谕令听过不?”

   自然是自己人,自然是子弟兵,自然是接到王爷谕令的。

   但江北民众敢于如此正面“硬怼”北伐军,那是有理由的。

   泰州卫先后三度征兵,不下五万青壮成为泰州卫战士,其中至少有二万多人,在四次江北大战中殉国,淮安、扬州人最多。

   凤阳府拉锯战,刘放前后三次,聚拢江北不下八万众,充入衡阳卫,伤亡过半,尤以凤阳、徐州籍百姓为多。

   江北民众由此,有最大的理由,来参与瓜分眼前的胜利果实。

   这种气势,让蒋全义、沈致远不得不下令大军紧跟如潮的北向民众,一是护卫,二为约束。

   虽说此景不值得提倡,但由此事亦可看出,清廷的末日,真的到来了。

   ……。

   博洛大军孤注一掷地北突,却如同一拳打成了棉花团上。

   东平州以北数百里间,竟无可见之北伐军。

   日行千里,夜行八百,那是夸张了。

   可一心逃命的清军,相距这标准,已经不远。

   兵疲马乏,但心情很好。

   也对,只要过了天津三卫,那便是京师。

   连博洛也不自禁地心情松懈下来。

   此时大军已过武城,只要再一天,便可至河间府。

   那时,只要济尔哈朗调一支偏师出城接应,两军会师便是不可阻挡之事。

   博洛绝不相信,这一天的距离,还有谁能阻拦得了自己。

   就算数万北伐军突然出现,博洛都有信心北突成功。

   一日一夜强行军下来,疲惫的清军依旧强提腹腔一口气,向北急奔。

   古有望梅止渴,今有望京消乏啊!

   ……。

   于是,北伐最后一场战役,就在河间府之东南,原明大同中屯卫周边爆发了。

   参战双方军队合计高达八万余人。

   战斗历时四天三夜。

   可惜啊,博洛的如意算盘,终究是打得太顺溜了。

   沈致远自认熟读兵法,钱翘恭这几年的戎马生涯,更是实践里出真知。

   而蒋全义就更不必说了,他就想割下他看见的任何一个鞑子头颅,来祭奠他在仪真的同袍。

   围三阙一不假,可那绝不是任由煮熟的鸭子飞了。

   他们不北堵,不是因为他们仁慈,想放博洛一马。

   而是吴王密令早已传达,放博洛北返。

   博洛根本就不知道,就在他下令全军从东平州北向强突之时。

   一万二千北伐第一军,已经以不可阻挡之势登陆大沽,击溃清天津守军,仅一天一夜,如水银泄之势地,天津三卫皆告光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