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祖孙三代都是皇帝

第十七章 她家里有和尚

祖孙三代都是皇帝 胖八斤 2098 2024-05-30 14:26

  不过一整日的时间,李晓便带着小德子跑遍了全盛京城的当铺和钱庄。

   这一日跑下来,除了库房中确实有米的三间米行以外,只有另外四家账目较为真实的铺子被李晓和小德子成功典当了出去。

   在这个授信不发达的年代,资本对于风险的投资总是保守的。

   但即使如此,李晓也大致收回了七千多两的本金。

   有了这笔银子在手之后,李晓有信心能让成昆和漕帮打通关系,并在过两日的漕粮盛宴之中分上一杯羹。

   说到漕粮,则不得不说一下古代关于粮食的一些政策制度,要知道古代的粮食是比现在石油更重要的战略资源。

   官方对粮食进行了严格的管控,由此官方建立了常平仓、太仓,其中官办粮仓主要作用是:

   丰收时,粮价低廉,官方就以高于市价的价格大量买入粮食,避免谷贱伤农,因为大多数百姓的收入主要还是贩卖自己所种得的粮食;

   而歉收时,官方再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大量抛售,抑制粮价,以防饥荒。

   从这一点看,其实粮食扮演的角色就是一种类似货币的金融产品,官方通过常平仓等手段可以实现对于市场的杠杆调控,从而控制民间的通胀,古人的智慧不容小觑。

   所以对于农业国家来说,白银的多寡并不重要,重要的还是田税,即粮食收入的多少!白银只是货币而已。

   而漕粮就是官办粮仓的一种补充形式,北方粮少人口多,南方粮多人口少,所以就像如今的南水北调一般,古代的官员作出了南粮北调的宏观调控。

   南方常平仓多出来的税粮通过大运河,源源不断地供给北方常年亏损的常平仓,以实现财政的平衡。

   而南方的义仓和米商们,自然也是看得到南北粮价的利润的,这自然就催生了民间漕粮的运输和贩卖。

   官方的漕粮是户部一手操作的财政大事,李晓当然不指望能够插上手。

   但是两日后到港的却是一批民间的漕粮,就是所谓的流通粮,李晓的目标便就是这些粮食!

   盛京城,杨柳胡同。

   这里是盛京城文人雅客聚集之地,在这条胡同中,家家户户皆种杨柳。

   而这胡同中的屋宅也不简单,即使是普通的小四合院,也都修得极为雅致,既有阁楼又有露台,小小的院子中还摆弄着些许雅植。

   李晓带着小德子站在一座小宅门口,木门之上两盏灯笼高高挂起,配合这月朗星疏的夜景和四周的丝竹雅乐,倒有点像是李晓前世见过的某古镇。

   不过多时,小院的大门缓缓打开,一个妙龄少女身着粗布麻衣,赤脚踩在汉白玉地砖之上。

   只见这少女头戴方巾,一副香汗淋漓的样子,一双小巧的玉足沾着些小泥点:

   “奴婢,见过世孙殿下。”

   小丫鬟见到李晓先是福了福行礼解释道:

   “这边好要告诉殿下,非是奴婢们和小姐慢怠殿下,只是您前日里传信之后,小姐便匆忙带着我们几个从那画舫中搬了出来,如今也是刚刚落脚,还未来得及打扫。”

   “本是不应该在此时邀请殿下的,这样有失礼数,但是小姐说殿下是个雅人,自不会在意这些,若是真的着恼了,她一会儿亲自与您道歉。”

   李晓闻言还能说什么,现今这场景明显是对方有意给自己看到的,若真是换一个草包过来,早被她们这副做派迷倒,只以为这才是真性情,如此女子才是贤淑了。

   李晓此时只能含笑拱手道:

   “姑娘客气了,这些凡俗规矩我本就不大在意,还请劳烦姑娘引我等去见你家小姐罢。”

   小丫鬟又是见了一礼之后,便转身引着李晓和小德子二人进了院子。

   李晓刚迈出没几步路远,便看到身边的小德子一脸猪哥相的样子,当即没好气地用纸扇在他脑袋上敲了一下道:

   “别看了!再看眼珠子都掉了!”

   这宅子并不大,不过几十步,走过玄关游廊之后,入目便是一个小院子。

   院子中央封嫣端坐在一架古筝之后,依旧是一身素雅缁衣,只不过今日缁衣的袖扣领结之处多了些巧思。

   乍一看,只感觉封嫣今天颇有一种空玄的美感。

   还不待李晓开口,见到来人的封嫣脸上先是露出一抹嫣然的笑容,随后落落大方地与李晓颌了一首。

   李晓远远看到封嫣的表情,先是微微一笑,随后也是颌首示意。

   待李晓坐到客位之后,自有丫鬟从房间内陆陆续续拿出些花茶、糕点、果脯之类。

   封嫣低头抱歉道:

   “因是第一次与殿下做东道,也不知殿下喜欢什么,所以便备得简陋了些,殿下勿怪。”

   李晓闻言只是摇了摇头回道:

   “不知者无罪,何况这也是我第一次来叨扰,客随主便才是,如此也别有一番风味。”

   封嫣见李晓如此委婉地承认不喜欢这些布置,心中只觉得此人原也是个坦荡之人。

   当即便轻声回道:

   “那殿下可要告诉奴家您喜欢什么,奴家下次便也好准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