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祖孙三代都是皇帝

第十五章 酝酿

祖孙三代都是皇帝 胖八斤 2102 2024-05-30 14:26

  朝会,是齐国自立国以来最重要的政治活动之一。

   按照大齐太祖立下的规矩,朝会应该是要每日举行的,而大朝会则是每季度举行一次。

   但是大齐历经三百年,各项礼制祖训早已被历任皇帝破的七七八八了。

   到了天启帝这几年,朝会更是几个月都难得举行一次,美其名曰是上体下意,一应六部诸务都交由内阁署理了,不必每日朝会禀报了。

   官员们也自然乐得如此,谁愿意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风雨无阻四五点起来就去开会?

   但这也使得内阁从原本出谋划策的辅助机构,变成了给帝王辅政的权力机构!

   天启七年,七月初八,几个月未曾举行的朝会,再次在皇城中召集。

   金銮殿内,天启帝依旧是一副昏昏欲睡的模样,就这样蔫儿坐在最高的龙椅之上。

   在他下首处,是各色官员按照职位、品秩有序排列入场,传承几千年的儒家规矩,从未有变。

   这只是一场朝会,和百官来朝的大朝会有所不同,到场的官员最低的也是三品官,而且都是有实权的官员。

   纵是品秩高如国公,也是无权列席的,因为如今的国公并不掌兵,手中并无任何实权!

   待众官站定之后,自有礼部官员敲响一座小钟。

   小钟响毕,内阁首辅严松从队列中站出,随后对着天启帝大礼参拜:

   “臣等,参见陛下!陛下万福金安!”

   随着严松的行礼,在场的所有官员不管是不是严党,都跟着整齐划一的动作一起行礼。

   内阁首辅,礼绝百官,当是如此!

   此时天启帝身边的大太监则是小心翼翼地上前,在天启帝耳边恭声道:

   “陛下,严阁老他们已经到了。”

   天启帝闻言费力地睁开了那双浑浊的双眼,哑着嗓子,看向下首处:

   “呵呵,好啊,各位爱卿都到了,辛苦各位爱卿了,政事繁忙,还要多仰仗几位爱卿了。”

   众官闻言齐声高呼:

   “臣等惶恐!”

   天启帝摆了摆手之后,自有边上的太监上前捏着嗓子道:“平身~”

   众官员再次跪喊谢恩之后,才在严松的带领下缓缓起身,这个过程中没有发出一丝其余声响。

   天启帝见状不明所以地瞥了严松一眼,随后道:

   “如今北方天灾甚重,便由户部先说吧。”

   内阁虽然已经成为实至名归的最高官员权力机构,但是毕竟只是太祖立下的辅助机构。

   所以在这种朝会场合之下,当是以六部官员先汇报工作,随后天启帝发问时,才由各位大学士依照各自的分工不同进行解答。

   一名红袍大臣站出队列恭敬道:

   “启禀陛下,如今我们户部初步统计了一下受灾的省份,据各地县衙报上来的文书,北方共有三省,四十七县受了旱灾,预计会产生四十万流民。”

   天启帝闻言眉头一皱,故作惊慌道:

   “四十万流民,那可都是朕的子民啊!卿等定要妥善处理此事!哪位爱卿愿献良策?”

   天启帝话音刚落,属于东林党的工部尚书汪义真从队列中站出:

   “启禀陛下,前东华殿大学士林世昌林大人曾在去任之前力主以工代赈之策,臣等以为良策!”

   汪义真话毕,又有几名东林党所属的言道官员从队列中站出:

   “虽然林世昌大人是因为君前失仪获的罪,但是林大人所言的扩修运河,以工代赈之策却是颇为可行。”

   “然也,臣认为此举不但可以安置灾民,还可以缓解国库财政之困难,实为善策!”

   “臣等附议!”

   “…”

   待一众东林党站出之后,严松手指轻点,自有严樊从吏部的队列中站出:

   “汪尚书此言差矣,若是贸然以工代赈,一则国库中并未有足够粮米赈济灾民,二来灾民沿河劳作,虽是让灾民们获得了生计,但是万一有好吃恶劳之人,在沿途行不轨之事,岂不是害惨了沿岸百姓?”

   在场众人基本都是人精,大家对东林党的目的也是心知肚明的:

   一、四十万流民这个隐患,无论是北官派还是东林党都是不愿意坐视不管的,因为这种灾祸极易酿成更大更难处理的祸事,所以赈济灾民是南北共识。

   但关于赈济灾民的钱粮,左右都是要从南方各省加征税款才能凑齐的,所以东林党现在多争到的每一分好处,都是白赚的!

   二、如果今天不能把事情定性为以工代赈的话,反而让严党直接加派南税,那么严党极有可能会拿南官作笺子,治几个南官税政不利的罪名,随后以补税款的名义征税,所以这一道东林党也不能让!

   三、定下以工代赈,还有一个好处,那便是为林世昌的起复打好基础,顺便还可以替汪义真争一争这空出来的内阁大学士之位!

   而严党自然不会如此轻易让东林党如意,北方的大灾,本就已经使北方很多宗族受了重创。

   如果再让江南士族将这四十万丁口留在沿河,那么多年以后,南北实力将彻底失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