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

第350章 初露锋芒

  刘志观察了一圈,发现五十人中有一半是青年才俊,也就是说,是在他实行教育改革之后才入学的。

   他们的思想与上一辈考生们相比,要更加活跃,少了许多腐朽酸迂之气,看起来朝气蓬勃。

   忽然,他看见了一个熟悉的名字,袁绍,这位汉末大枭雄,此时却是位温文尔雅的年轻人,容貌出众,气宇轩昂。

   袁绍是袁汤次子袁逢的二儿子,从小过继给早逝的伯父袁成,他的兄长袁术,虽然颇有才名,却一直没有参加科举。

   反而是袁绍先参加了,其父袁逢当年是靠特举出仕,如今已经是执金吾,也算是皇帝亲信了。

   要说袁氏,也还真是人才辈出,老一辈的有袁汤、袁着、袁敞等等,后一辈的袁盱、袁逢、袁贺、袁隗等。

   现在,小字辈又开始暂露头角,上一届袁盱的儿子袁遗亦是探花,袁术的长兄袁基,也成绩不俗。

   整个袁氏家族可谓是人才辈出,不得不佩服他们家族的教育,确实做得很到位。

   袁术和袁绍兄弟俩,作为汉末一代枭雄,确实是很失败,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性格缺陷。

   二人都多谋少断,心胸狭隘,不具备一代雄主的气魄,但在太平盛世做个普通臣子,却还是合格的。

   刘志微微一笑,如今他挺过了生死大劫,将汉灵帝丢在了历史的灰烬之中,再也不可能出现。

   如今的刘宏,只是个老老实实的解渎亭侯,与皇位之间,有着十万八千里路的遥远距离。

   所以,他已经不惧怕任何的历史人物出现。

   经过第一轮考试,五十个人中只有十五个人晋级,刘志看了看,袁绍果然还在其中。

   他是袁逢的庶子,而袁术才是嫡长子,因此,科举才是能够改变他命运的最佳途径。

   袁术是考的文科,这一科其实仕途更广阔一些,一般自恃才高的士子,才会选择这条路。

   但毋庸置疑的是,这条路的竞争也更激烈一些,所以大部分时候,总魁首都是文科出身。

   在文武百官们讨论题目的时候,考生们先稍事休息了一会儿,接下来才是决定他们命运的最终时刻。

   三位副主考,胡广和荀爽分别出了一道基础知识题,而陈蕃则出了一道政论题。

   由于人多,仍然采取了笔试,限时一个时辰,这些学子都是本届顶尖的,自然不曾在抓耳挠腮的现象。

   个个都笔走龙蛇,奋笔疾书,每完成一道题,就可以先交上去,让考官们点评。

   不时地有人交卷,几位考官交叉看过,会把觉得优秀的答案交给皇帝御览。

   刘志要是觉得还不错,便递给下首的太子刘瑾观看,然后在场的其他大臣们都可以阅览答卷。

   在这种开放透明的形式下,所考验的不仅仅是才学,还有人的胆色气度。

   众目睽睽之下,心理素质不过关的人,很容易就会紧张失控,发挥失常,从而导致成绩不佳。

   其实在这一点上,世家子弟们有着天然的优势,他们从小见惯了大场面,所以大多都镇定自若,气定神闲。

   甚至还有人因为这种场合而更加兴奋,超常发挥。

   而寒门子弟和平民学子们,更容易紧张不安,因此这么多年来,前三名中绝大多数都是出自于豪门贵族。

   这是阶层优势,完全没办法解决,只能靠个人的磨练来弥补了,十几年来,心理素质强大的平民学子,虽然凤毛麟角,但每一个都是天才型的人物。

   将来他们都会在朝堂上大放异彩,成就一番事业。

   第二轮考试完成,几乎所有考生都提前交卷了,一番评选之后,只剩下六人。

   今日殿试的压轴戏,就是太子刘瑾的最后口试题,将决定谁是前三名。

   小小少年挺直了脊梁,坐得十分端正,表情平静自若,但刘志却依然能够看出来,他其实也十分紧张,只是掩饰得更好罢了。

   “我的题目是:论商业发展与农业的冲突,如何解决?”

   其实在此之前,就连刘志也不知道他会出什么题目,为了锻炼他的能力,谁也没有干涉他的想法。

   但这题目让众人都很满意,太子已经开始深思国家朝政,问出来的问题也确实比较切合实际。

   前年的改革,已经针对这个现象进行过调整,当时闹的轰轰烈烈,只要是关心时事的学子,无人不知。

   因此,他们应该都曾经考虑过这个问题,也都有着自己的答案。

   当然,直接按照朝廷政策回答,显然是没必要的,太子要问的,应该是改革之后所存在的问题。

   六人慎重地沉思了一会儿,这才陆续作答,刘志一直比较注重策论,所以每一届殿试,都会有时政题。

   学子们也都早有准备,侃侃而谈,他们的观点都有着独特之处,但也带着鲜明的阶级特性。

   中产阶级的学子,大多数都赞成加大商业发展的力度,认为这才是迅速富国强民的捷径。

   平民学子们就比较谨慎,大多数认为应该以农为本,稳步发展商业,必要时应该由国家出手进行干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