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蜀汉之我是关兴

第三十八章 行军难

蜀汉之我是关兴 羊三泰 2139 2024-05-30 14:27

  关兴所在后军,走了三天终于到达了当阳。此地距离荆城还有一日路程,距离宜城前线还有百里。

   后军除了粮草是大头,还有许多攻城器械。云车、云梯、冲车诸物各有若干。

   一辆普通的车一次可装载粮二三十石,一万多石,就需车三百余辆。

   赵累将这些东西分成几类,分别安排。粮草是重中之重,由他自己亲自负责。铠甲医药,安排了习宏。

   而关兴负责的是攻城器械与辎重人员的保护。

   大军开拔,绵延数理。

   关兴负责的攻城器械,最是笨重,远远落在后面。

   好在这一路都是江陵腹地,稍有曹军人马,一路上倒是平安。

   连着三天,关兴都晚睡早起,与士卒同甘共苦。

   老实说也累得不轻,但是也逐渐与士卒们打成一片。

   军中最贵赏与罚,赏罚之作用在“赏勇罚怯”。

   一路上,关兴都在传输两条法令,让麾下有畏惧之心。

   他的麾下多是新卒,此前没有接触过军纪、军令,因而他只挑了两条最重要的。

   封赏指令则是“斩捕首虏二级,拜爵各一级。斩捕五级,拜爵各二级。斩捕八级,拜爵各三级。不满数,赐钱级千。”

   惩戒之法则是“不从令者,斩。临敌畏逃者,斩。战未毕而哄抢首级、财物者,斩。”

   同时对于战场战利品,也作了规定。

   规定了一条:“战罢,缴获之物四成归公,三成归吏,三成归兵。”

   如此,赏罚分明,人人才能争先。

   刚在当阳安下营寨,赵累在营门口相迎。

   关兴让刘合去巡视营寨,自己与赵累见礼。

   “见过都督!”

   “安国,这几天累不累?”

   关兴挺了挺胸膛,精神抖擞,大声说道:“不累!”

   连续行军三日,能有如此精气神也是难得。

   赵累点点头,说道:“你这几天操练士卒,我一直都注意看,练的不错。”

   得了赵累夸奖,关兴更是兴致高昂。

   他关心的是何时北上襄阳,于是问道:“都督,咱们何时北上?”

   “君侯给咱了十天时间,明天就是第四天了。”

   赵累算着时间说道:“我们明日可以赶到荆城,算下来到襄阳还有六天时间。不过过了宜城,就属于前线,恐怕运输不易。”

   到了前线就证明要有仗打,关兴跃跃欲试,请求道:“都督,此去宜城,让我部当先开路吧!”

   赵累笑道:“怎么?想立功?”他拍了拍关兴的臂膀,说道:“你不请战,我也要让你先行。襄阳坚城,必要云车、楼车等器械。今晚好生休息,明日我让习宏与你同行。”

   越临近战场,关兴越兴奋,点头道:“领命!”

   毕竟是关兴初次参战,前路不明,赵累告诫道:“《吴子》云:‘用众者务易,用少者务隘’。宜城百里虽无隘处,然或有狭地大兵,不可冒进。”

   关兴一一领命,想起这几日自己的劳动成果,主动邀请赵累道:“都督,兴在后营找匠人做了些器具,或有用处,请您先睹为快!”

   一路上关兴所言所行,赵累看在眼里,这时听了心中好奇。

   “哦……那我倒要看看!”

   关索临走之前,终于和老苍头将投石机模拟了出来。

   这还是关兴预先给了图纸,又讲解了原理的前提,再加上江陵军中工匠充足,有实验的条件。

   只是到底时间仓促,选材又不细致,如今成型的投石机只有一台,并且体型较小。

   要是想要在攻城使用,还要加大体积,增加投石的比重,这样才有杀伤力。

   再者任何攻城器械,都要形成规模。

   否则只有一两架投入使用,那就跟挠痒痒一样。

   赵累时主管辎重的大佬,这军国利器,自然要让他过目。

   好奇的赵累,跟着关兴来到营寨外一处空地。

   只见那里耸立着一个奇怪的木架,底盘似乎有两个轮子,中间高耸一杆木柱。

   木柱连接这好些小儿手臂粗细的麻绳,麻绳一端是皮革制成的网兜,用铁环缠绕。

   再往下看,是周边摆放了一堆堆石块和拳头大小的泥蛋。

   电光火石之间,赵累想到一个可能。

   “霹雳车!”

   三国人物虽然会制作投石车的不多,但是知晓的人不少。

   最有名的就是刘晔,在官渡之战的时候发明霹雳车助曹操取胜。

   其实最早在春秋时期就有投石车了。

   战国时期的投石车,是一根杠杆,抛射臂长、拖曳臂短,然后拖曳臂端垂下几根麻绳,由人力往下拽,把另一头的石头射出去。

   当然那时的投石机,杠杆效率、准确度,都不如现在。

   关兴对于投石机的改良,就在于蓄力。

   使得扭弦发条上几圈、石头会抛多少远,可以通过计算得出。

   “不错!”关兴给了赵累一个肯定的答复,绕着投石机看了一圈。

   整体还不错,就是还没实战过,不知道承受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