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拒绝朱熹的“道”和张天纲来访
35:拒绝朱熹的“道”和张天纲来访
“官家,岳珂说想出去在国境内随便转转,能答应他么!”
赵竑带着一众禁卫军风风火火的赶回沛县,刚刚走到皇宫门口,殿前副都指挥使吴贵便迎上来说道。
当真是好事成双,赵竑心中一喜,立刻道:“当然答应了,他想亲眼见识一下我朝新气象,岂能不遂他的意!
不过,需派人严加保护他的安全,嗯,你懂的!”
“臣懂!”吴贵心领神会的一笑,快步离去。
赵竑回寝宫睡了个把时辰,喝了宫女端进来的一碗母鸡炖红枣汤,便来到御书房。
为了备外出不时之需,他已下放了一些权利,但涉及军国大事的奏折和札子,还得他亲自批阅才行。
批了几个折子,看到一份《论理学之旨》的奏疏,便放下御笔,展开看了起来。
看着看着,不由微微一哂。
这份奏疏是王元春牵头,联合朝中一干理学信徒(主要是从南边归附来的那批人),联合上的一份奏疏;意思是恳请自己将朱熹理学作为新朝正统,以“兴道学,稳民心,故国本”,并声称此乃新朝头等大事。
作为理学门徒,将理学作为官方正统,是他们的毕生追求。
奏疏中不仅阐述了理学理论之高深邃远,饱含推崇之意;再列举了推行理学之偌干好处,以及朝廷无正统学说统摄士人百姓之隐患等等。
并委婉表达了对自己大兴商肆的担忧,担心商风渐起,世人皆只知逐利,长此以往,必将有违“道”之实现;于国于民皆是大弊,唯有重理学,兴文教,重农桑,方是立国之三大根基。
说来说去,就是士农工商的秩序不能乱。
早前王元春的那份治国方略中,就有兴商肆这一条,但极为保守;被赵竑大幅度修改过,并强令推行,心中早就颇有怨言。
洪武通宝见面会上,自己又抛出了更为恢弘的商业志向,更是令其无法接受。
赵竑反复看了几遍,提起御笔,在上面批注起来。
“诸卿忧国忧民,且见解不俗,朕心甚慰。
然,无商则不富,不富则何以改善民生耶?我朝初建,百业待兴,唯诸措并举,方可百业兴旺,文教农桑固然重要,但商业乃一国经济之经络血脉,皆不可偏废也!
诸卿所言兴道学之事,兹事体大,朕一时难以决断,暂且搁置;当前首要,乃是多做实务,为百姓切实谋福祉!
至于道学之探讨,诸卿私底下亦可与朕交流;但朝堂之上,不宜过度宣传!”
批完了,觉得批语太过委婉了些,便又加上了一段。
“须知朱熹亦富商人家出身,其外祖父祝确乃一方巨贾,有“祝半州”之称;若无经商所积之巨资,朱熹安能不事稼穑,安能衣食无忧,专心攻读圣贤之书,安得成为一代大儒乎?”
一连发了三问,方放下御笔。
虽说拒绝了王元春等人的请愿,但此份奏疏中某些观点还是可取的,不能说有先见之明,只是出于对商人的天生偏见而已。
想着后世一些超级爆发富,无良超级富豪,私生活如何混乱倒是无伤大雅的事,关键是他们有了雄厚资金,可以为所欲为的将自己的影响力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
包括金融,经济,舆论,乃至政治领域;使用各种见不得光的手段,获得自己想要的利益。
朕绝对不允许朕的国家,也有这等欲壑难填的所谓巨商存在!
朕的新宋才刚刚起步,相当长时间内出不了这等人。
即使出现了,朕自有对付的法子。
但搞劫富济贫那一套肯定是不行的,结果最后只会是共同贫穷,必须靠有预见性的律法来提前规范。
凭借朕的见识,这个时代再牛逼的巨商耍手段。
在朕看来,不过是小孩子过家家而已!
加上皇权在手,弄死对方还不像捏死一只蚂蚁一般容易!
“杜寒冰和温诚君率团出发快一个月了,应该已经抵达孛鲁封地了,也不知他们会得到怎样的待遇。”
“蒙古人对他们的态度,就是对朕和新宋的态度!”他忽又这般想道。
发了一会儿呆,便又拿出一本新薄子,把建国后的一些治国心得和感悟记录下来。
完了,便走到地图前,根据脑子里的知识储备开始提前预演接下来的这场天下大裂变。
寻思如何才能步步占据先机,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
且说张天纲乘坐马车出了汴梁城,一路向东,经过杞县,虞城,夏邑县……再北上砀山,过了缓冲区,共花了近八日时间,抵达新宋与金国边境。
“老爷,前面便是新宋国度沛县境内了,不能再走了!”马夫停下马车,回头说道。
张天纲应了声,下了马车,望着对面的沛县方向,心中感叹着:“这赵竑把国都设在离边境之远的刘邦故里,以此向天下汉人昭示志向,可谓是用心良苦也!”
正凝思着,忽见对面走过来一队巡逻的新宋士兵,均目光警惕的盯着自己一行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