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造宋:从被迫黄袍加身开始

第20章 “巨炮”问世!

  20:“巨炮”问世!

   在火器局歇息了一宿,翌日吃过早饭,赵竑便和张从威带着三十几个人,杠着五套样品,提着净重十五斤和二十五斤的两款火药包十几只,火药桶,携带铁锹铁镐等工具;出了火器局,顺着山坳而走,走了大约两百步左右,方停下。

   赵竑前后左右望了望,觉得地段不错,便指导众人忙和起来。

   先寻了一个小土包,让人挖了一个洞口和铁桶差不多粗,差不多深,四十五度斜角的土洞,一旁用铁钎使劲捅一个小洞;把铁桶底部朝下塞进去,塞牢;下端的小孔与小洞对齐,洞通间的缝隙用土块塞严,再夯实。

   再把装了引线塞住两头的中空竹杆塞进小洞和小孔,拔掉塞头,一条引线便连接铁桶内部和土包外部了,在铁桶内铺上一层火药,压住引线。

   再把一块圆形厚木板盖在火药上。

   “张侍郎,这引线燃速一致么?”赵竑问。

   张从威道:“按官家要求,所选材质和工艺力争做到绝对统一;但臣试过了,燃速仍无法做到一致;大体有一两层的时间差。”

   “试验几根给朕看看!”

   试验了几根引线,赵竑掐算过后,略略讲了一下发炮流程,便喝道:“现在,试炮!”

   “得令!”

   一名工匠擦燃火折,点燃引线;与此同时,另一名工匠拿起一只净重二十五斤的火药包蹲在炮口旁,手中的火折也擦燃。

   “嘶…嘶嘶……”

   “嘶…嘶嘶……”

   赵竑听着声音,判断时机差不多了,立刻喝道:“点火药包!”

   那名工匠立刻点燃火药包的引线,将其塞进铁桶里的厚木板上。

   过了半晌,只听铁桶内“轰!”的一声巨响。

   “嗖!”的一声,那只火药包从桶口喷射而出,直射向空中,达到最高点后,呈抛物线落入百步开外的一片树林中。

   隔了一会儿,只听“轰!”的一声大响,火药包爆炸,火光闪过,一团浓烟骤起!

   赵竑大喜,立刻带着人飞跑过去。

   挥散浓烟后,只见周围数棵酒杯粗的野生松树已被炸断,中间炸了一个半尺深,方圆两步左右的坑,周围草木皆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一丛野草火苗还在燃烧。(黄火药之所以威力巨大,是因为其热量传导速度超快,一般情况下,爆炸时就如一道电光闪过,之后什么都没有了;而黑火药会看见火光和留下浓烟,很容易引燃周围易燃物。)

   扑灭火苗后,张从威大为惊喜的赞道:“官家,火药包的威力自不必说,此等抛射距离当不在抛石机之下,且发射隐蔽,令敌防不胜防!

   真乃一克敌神器也!”

   赵竑回头看了看发射地点,道:“还要再多试,坑洞的角度要调整,试出一个能射出最远距离的角度和相对一致的落点;另外,马上让人拿几副铠甲过来,皮甲,轻甲,重甲(板甲,锁子甲,扎甲)都要,朕要试试这火药包对不同铠甲的杀伤力到底如何!”

   “还是官家想得周到!”

   “轰!轰轰!”

   “轰!轰轰!”

   整个上午,赵竑便带着张从威等人试炮;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地洞按四十度角倾斜,发射距离最远;十五斤的火药包可发射一百八十步,二十五斤的火药包可发射一百五十步。

   前者发射火药需十斤左右,后者二十斤左右;少了冲击力不够,多了也是浪费,毕竟相当一部分能量是被桶壁和桶底吸收了。

   如果火药包形状重量一致,铁桶大小一致,发射火药用量一致,操作规范;落点误差当在方圆十步以内。

   也只能这样了,相比抛石机已经好太多了。

   至于爆炸威力,如果落在正中心,皮甲直接炸裂,轻甲炸变形,对重甲的破坏程度则不明显。

   但不管着什么甲,炸他人仰马翻还是没问题的,毕竟冲击力在那。

   至于未着甲的,炸断胳膊,炸断腿都可以。

   匆匆吃过午饭,下午接着试炮。

   这回主要试装了铁屑,小铁块,铁渣的火药包威力;结果是皮甲轻松穿透,轻甲一部分穿透;重甲穿不透,但甲片相衔处会被轰崩。

   “官家,此炮威力巨大,还请官家赐名!”试完炮,张从威兴致勃勃的说道。

   “那便叫没良心炮吧!”赵竑想都没想,脱口道;面色凝重的转身就走。

   “没良心炮……”

   张从威念叨着这个奇怪的名字,突然明白了赵竑的意思,“此炮威力巨大,一旦轰入敌阵,其杀伤力堪称没心没肺,叫没良心炮还真是贴切!”

   张从威的理解,和七百多年后国军将士的理解如出一辙。

   赵竑搞出的首款火器,便是我军在抗日战争中首创出来,在解放战争中大显神威的“没良心炮”!

   在物质和武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八路军发明了这种“土炮”,给敌人造成过巨大杀伤和心理震慑,被国军将士戏称为“没良心炮”。

   在反映那段历史的战争片中,会时常看到它的身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