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蜀臣

第65章 鏖战

蜀臣 茶渐浓 2152 2024-05-30 14:29

  南中之地,气候向来苛刻。

   虽方初夏,却已是烈日当空,哪怕是在牂牁河畔,亦闷热异常,也无法感受到一丝凉意。

   尤其是,对于甫一见鸣镝传信、便从十里外疾行军赶至的汉军士卒而言。

   然,他们却是斗志昂然,目视前方的叛军军阵,人人眸绽欣喜。

   一如当年战国时,强秦令六国惊恐的“闻战则喜。”

   这是丞相诸葛亮的功劳。

   先帝大行后,丞相开府治事,便制定了不少军功奖励机制。

   一是有感于夷陵之败,几乎将巴蜀之地百战老卒殆尽的局面,以图刺激起军中锐气。

   另一缘由,乃是高瞻远瞩的筹谋。

   巴蜀素来富庶,人思安者众。民风不似逆魏的幽、并及凉等边地彪悍;战争潜力的人口,亦然不如疆域宽广的逆魏。将来若北伐中原,恐难以决胜,索性便厚待士卒,挑选其中健壮者为“劲卒”,专职征伐之事。

   取代了原先讨伐不臣,京师南北军出征时,还需征发郡兵的汉制。

   再者,于赏罚严明之上,丞相亦添饰制定了不少军中律法,堪称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若士卒不幸战死捐躯,朝廷亦有丰厚抚恤,足以让家中寡母度日、让子女健壮成长。

   如此厚待,又无后顾之忧,众士卒自然甘愿死命而报。

   是故,当拉开进攻序幕的牛角号响起,汉军一如猛虎下山,唯恐为人后。

   而叛军阵内,亦然气势如虹。

   他们都是朱褒穷数年之功,“推食食之、解衣衣之”拉拢的嫡系。

   亦是朱褒立足蛮夷生獠遍布南中之地的仰仗,以及胆敢举起叛旗的底气所在。

   于如今,背水一战的决死之局,主将朱褒亲自擂鼓催战,他们亦眉目狰狞,人人眸绽悍不畏死的疯狂。

   随着汉军冲阵而来,他们亦怒吼如雷。

   一箭之地,说近不近,说远不远。

   汉军被弩矢夺走近百条人命后,终于冲到了叛军阵前。

   然而,冲锋而上的阵型,与结阵固守,优劣势不言而喻。

   当前排的扛着大橹的兵卒,以身躯为重力,狠狠撞在叛军防线上时,仅来得及喊出一声“杀”,便被三四支长枪扎进了胸膛。

   倒地再无声息。

   马上的,他的尸骸,亦为袍泽所用。

   前赴后继的大橹甲士,汹涌而至,一脚蹬在他尸首上,借力高高跳跃而起,以自身生命为代价,狠狠撞入叛军军阵中,试图为后续袍泽撕开进攻的阙口。

   “盾前,蹲!”

   “矛突,刺!”

   叛军各个小军阵内的将佐,不带丝毫情感的命令,连绵起伏,伴着无数鲜血飞溅。

   “呵!”

   盾如磐石,长矛如林!

   叛军每一次整齐的呼哨,冒着寒光的,长长的矛尖便往前突一次。

   从盾兵肩膀上冒出的矛尖,闪电般伸出又收回,绽放了无数朵殷红的花儿。

   简单的突刺,高效的杀伤。

   此刻,叛军各个小阵,更像一只竖起尖刺的猬鼠,暴戾狂怒,誓将任何一个士卒,扎得遍体鳞伤。

   亦让更多冲阵的汉军,饮恨沙场。

   但是,慢慢的,结阵而守的优势,被敢死勇士用身躯所弥补殆尽。

   演武近二载的汉军,最不匮乏的,便是狭路相逢勇者胜!

   锐气正盛、悍不畏死的汉军,登锋履刃都不寸步不让!

   于每一叛军小阵的盾阵前,厮杀了半刻钟,付出十余人死亡、以尸体堆高了山道后,叛军以半人高的盾牌结阵的优势,便失去了作用。

   越来越多的汉军兵卒,突破了盾兵的防御,挤进了长矛阵,敌我双方厮杀在了一起。

   更令人欣喜的,乃是最后冲锋而来的刀盾兵,终于冲到了!

   弃盾双手执利刃的他们,依托前排袍泽以盾牌及长矛架开道路,得以豕突而入。

   亦如鱼得水!

   轻便的皮革甲衣,赋予了他们灵敏的腾挪步伐。

   两只半臂长的利刃,赐予了他们在叛军密密长矛阵的人海中,在贼人尚未拔出环首刀前,揉身而上捅刺入胸腹或抹过脖颈,便抽刃离去。利刃泛起的哑光,时而如风中的梨花纷飞,时而如毒蛇吐信,每一次挥舞,都带走一条人命。

   “死战!!”

   叛军各小阵内的将佐,厉声锐叫着,也高扬起了佩剑,带着亲卫冲上。

   此刻,你中有我的战场已经不需要指挥了。

   血花不断绽放,断臂和头颅不时抛向半空,杀红了眼的双方兵卒,互不让一步。

   许多人被砍断一只手臂或者被矛尖扎进了胸膛,也会猛然冲向前,抱住敌人好让袍泽为自己报仇。

   “诛贼!!”

   “死战!!”

   ............

   两刻钟,辗转而逝。

   两军鏖战之声,依旧震耳欲聋,士卒皆舍生忘死。

   然,优势,却是慢慢往汉军倾斜。

   不可否认,朱褒的嫡系,堪称虎狼之师。

   但以利诱人的从叛之心,终究比不上朝廷纪律森严的法度,建立起来的信念之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