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蜀臣

第565章 第章 自决之

蜀臣 茶渐浓 2677 2024-05-30 14:29

  魏吴数路大军的动向,瞒不过汉军的斥候。

   丞相得悉后,乃是让留在房陵郡为关兴部转运粮秣辎重的胡济,归去黄金戍围督领千余郡兵扼守,防备魏军夏侯霸部入扰汉中郡。

   千余兵力且皆郡兵,却要守御一万五千来敌,似是此调度很不可理喻。

   但大汉上下皆没有异议。

   盖因众人皆知道,魏军是不敢出子午谷的。

   不止于魏军早就被汉军打得士气丧尽、不复争锋之心的缘故;更因为从子午谷中出来很容易,但若是退兵就很难了。

   就在上庸城池外,还有丞相督领着万余人在呢!

   若是得悉夏侯霸部胆敢出谷道落营或者前去侵扰黄金戍围了,丞相急行军赶回去逆战,那么魏军可就是迎来灭顶之灾了。

   毕竟,此十数年来的战事就证明了汉军的战力,以万余人吊打魏军一万五千士卒简直不要太容易。尤其是有丞相亲自督阵,汉军将士势必锐不可当。

   退一步而言,曹叡与司马懿皆不愚蠢。

   站在魏国的立场,此番损耗粮秣出兵策应便是极限了!

   在夏侯霸督兵入子午谷之前,必然会细细叮嘱过“切记不可与汉军鏖战”等言。因为一旦与汉军鏖战了,那就等于魏国为吴军死力了

   只不过是暂时达成共识、连共盟都无有的双方,魏国怎么可能损己利人!

   坐收渔翁之利岂不是更佳?

   带着对魏吴两国不能齐心协力的了然,丞相对从子午谷而来的魏军毫不在意,只是将困城的方式稍微调整了下。

   原先,丞相对上庸的围三阙一,乃是以毗邻堵水河谷的东城门作为缺口。

   意在诱城内唐咨部觉得可从堵水河谷穿行武当山脉、从无有汉军扼守的秦岭南道归去;但如今吴军从秦岭南道来攻,再空出东城门便不再合适。

   比如稍有疏忽,便会让扼守在堵水河谷北端的郑璞部陷入朱然、唐咨前后夹击的危险中。

   故而丞相便不再困城,移营至堵水河谷的南端。

   一来,如此可为郑璞部作后援。

   另一,则是看能否让唐咨部孤注一掷,从北城门出取道西城,走子午谷或峪谷道入关中。

   对,乃是入关中,而并非是归吴。

   唐咨乃是魏国利城郡(曹操划徐州东海郡置)人。

   曹丕在位时利城郡反,杀太守徐箕,众推唐咨为将主据郡而立。

   后被曹丕遣军讨破,唐咨率残军走海路亡奔入吴国,被孙权授予将军职,多次从征伐魏、咸有功劳,故被见重。

   有过这样的过往,唐咨想经过魏国疆域归吴是不可能的。

   他若是想活命,唯有复入魏,抑或者向汉军投诚。

   而此便是丞相的思虑所在。

   上庸城被困两个月的时间了!

   粮秣与将士固守待援的耐心都消磨得差不多了!

   若朱然部无法攻破遏道的郑璞部,引兵至上庸令城内吴兵看到希望,城池将不可守。

   势穷的唐咨若投魏,则会令魏吴再次失睦;而若入汉,亦是保障了大汉此番出兵东三郡的“军出必求利”。

   或是说,唐咨还有另一种选择:带着将士决死突围~~

   但这不可能!

   之所以丞相胆敢如此断定,乃是先前孙权遣使者来时,丞相还故意让使者入上庸城与唐咨会面了。

   无需猜测便知,唐咨必然会问及当前的局势。

   而使者为了巩固唐咨部的坚守之心,亦必将吴军即将来救的消息告知。

   如此,若是唐咨有杀身报国之志,就应在使者离去后,第一时间尽起所有将士决死突围!

   盖因他乃是沙场老将了!

   基于久在行伍的经验,他也能猜测得到,汉军有关兴部在巴山北道塞道落营而守,必然也不会疏忽在锡县堵水河谷的守御。试问,在汉军最擅长的山地丘陵中作战,且江东还是攻方,吴军需要付出多少士卒的性命才能破开阻碍、赶到上庸城下呢?

   至少,要比他所督的五千余人更多吧!

   亦是汉军将他当成了诱惑、围点打援,诱江东来赴死。

   但江东明知如此,亦不得不来救。

   为了军心。

   远在交趾郡的吕岱部,江东不救尚可归于委实是无能为力。

   而坐拥了荆襄战线的江东,却无法救援上庸郡,于情于理都是说不过去的。

   亦会令将士自此皆觖望,诱发日后的不可承受之重。

   如日后江东将士一旦被敌军所困,皆会以现今不救上庸城为例,认为江东同样不会来救自身,随之无有固守之心、甚至会直接投降

   有时候,救援的结果不重要。

   而是关乎人心,在于给予将士一个表态。

   如此情况下,身陷重围的唐咨若有甘愿为江东效死之心,就应该在汉军没有扼守堵水河谷之前,引兵出城决死突围。

   不管能否突围成功,都是为江东化解此番被动了。

   但他没有。

   是故,丞相自然就心中有数了。

   当然了,不管唐咨部如何作抉择,前提是汉军需要先抵御住吴军的进攻才行。

   已然赶赴锡县堵水河谷扼守的郑璞遣人归报,声称只要后方不被夏侯霸部或者唐咨部袭击,他必然能让朱然部铩羽而归。

   而在巴山北道扼守的关兴部,就更不需要担忧了。

   陆逊与全琮部以三万吴军来攻,而关兴以三万余折冲军扼守,兵力相当之下,只要他不弃了地利出营鏖战,就不会有失利之说。

   吴军本来就不善于攻坚嘛。

   但关兴遣人来知会军情与声称巴山北道守御无需担忧时,丞相乃是让他一切自决之。

   是的,丞相让他在临阵时无需畏手畏脚。

   如若是在扼守之余,捕捉到了可出击掩杀的战机,便不要错过机会。

   缘由有二。

   一者,乃士气不可泄。

   关兴麾下的三万余折冲将士,皆是魏军俘虏。

   战前在招募与收编时,朝廷就已然许下了此战的赏赐,亦令他们抱着杀敌积功的热枕。

   若是一味扼守不出,恐会令他们士气萎靡。

   另一,则是战略使然。

   此战务必要重创江东!

   哪怕要为此付出不少将士伤亡,亦在所不惜!

   不然,大汉无法诱魏国倾力战关中;更无法保证汉魏在关中争锋时,实力犹存的江东是否复来参合。

  喜欢蜀臣请大家收藏:(www.xs4.cc)蜀臣全书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