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蜀臣

第209章 灭辽

蜀臣 茶渐浓 2125 2024-05-30 14:29

  天下虽然声称是三足鼎立,实际上却是四方称雄。

   辽东公孙氏的存在,从公孙度割据至今已历经三世,一直都是独立的政权。哪怕是魏武曹操在世时,也不过是让公孙氏表面的臣服,无法干涉辽东半分事务。

   譬如公孙渊夺叔父之位时,雒阳曹叡仍旧不得不捏着鼻子罔顾礼法,昭告天下承认公孙渊为辽东之主。

   任何君主对这种藐视权威的割据势力,皆怀有征伐之心。

   只不过,有巴蜀与东吴强敌在侧,曹魏没必要去对表面臣服的辽东公孙氏用兵,才容忍至今罢了。

   现今,辽东竟频频与东吴勾连,让曹魏觉得如鲠在喉,不除不快。

   贩马且受封于东吴,已然不是藐视魏国权威的层次。

   魏国无法容忍,自己的对手因为辽东的缘故变得更强大、更难剿灭,也终于下了发兵去将之灭掉的决心。

   更深一层缘由,是曹叡的心气。

   曹叡继位近十年了,不但没有让朝臣及黎庶称赞的功绩,反而令人暗中的指摘之处颇多。

   如魏武曹操散尽家财招兵买马,鞭挞宇内三十余年,创下偌大的基业,夯实了曹魏代汉的根基。而魏文曹丕在位短短数年间,仍旧依托强大的国力三征东吴,虽不胜,亦不曾有丧大兵失失疆域的败绩。

   但曹叡自身呢?

   甫一继位,便被巴蜀及东吴连番攻伐,几乎无岁不战,亦丧兵失土无数。

   连得利无数的世家豪族们,都不愿意为魏国代汉乃天命所归背书正名了。

   子嗣不存,名声尚要背上庸碌之主?

   连守成都无法做到?

   如此结果曹叡无法接受。

   辽东此刻跳出来挑衅,便让他生出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心思来。

   再者,若是如愿的灭掉公孙氏,亦能威慑其他人心思异者。

   辽东自公孙度割据后,安然休养生息多年,人口稠密,正好可弥补失去陇右的战争底蕴,让曹叡不至于愧对曹操和曹丕攒下的基业。

   事实上,关于征伐辽东之议,曹叡很早就与心腹之人私下探讨过了。

   此人乃是毋丘俭。

   河东闻喜人,其父是故武威太守毋丘兴,曾与凉州刺史张既多次平叛,威服羌胡,乃曹魏的重臣。毋丘俭也因此被魏文曹丕任命为“文学掾”,与卫臻等人一起陪伴曹叡读书养德之事,乃潜邸之臣。

   为人酷爱文学,胸有韬略,且不愿享清贵于朝廷中。

   如今所任的荆州刺史之职,便是他想为魏国征伐不臣,亲自向曹叡求来的。

   而他对曹叡问及可否征伐辽东时,不仅大举赞同,还是加了一句“陛下即位以来,未有可书之处”。

   以文治武功的身后名,直接让曹叡不再犹豫。

   是故,此番司马懿暗中领军四万从右北平出发时,毋丘俭担任朝廷使者,带着千余禁卫去先前出发辽东,封赏斩杀了东吴使者的公孙渊。

   这千余禁卫,是司马懿后续大军能否取胜的关键。

   这与公孙渊的实力、辽东的地势及气候有关。

   辽东割据虽然历经三世,但实力与魏国比起来,仍旧是不堪一击。但辽东离雒阳有四千余(汉)里,魏国若要征伐,漫长征途与补给线才是魏国的对手。

   且路线仅有两条。

   其一,乃是从青州走海路。

   路途很近,且风浪很小,灵帝时就有无数青州士庶从走海路遣往辽东躲避战火。

   但抢滩登陆却很难实现。

   辽东的水师,并不比魏国的差。

   大规模的船队靠近了辽东,公孙渊沿滩设防,再以水师夹击,魏国抢滩登陆几无胜算。

   另一,则是走幽州辽西走廊的伴海道。

   顾名思义,伴海道便是沿着大海而行走的道路。

   这条道路同样不好走,主要是气候问题。

   如当年魏武曹操追逐乌丸往柳城而去时,本来是打算七月穿过伴海道,但遇上雨季道路泥泞不堪,无法通行。

   只能走无终道翻越燕山,八月时才走到白狼山。

   而归师的时候又正值隆冬,不光天寒地冻,且无水无粮。

   最后只得杀马为食、掘地取水方渡过难关,随军的郭嘉也因此染病身亡。

   司马懿此番便吸取了此教训,春三月从右北平出发,正好在赶在六月之前抵达辽水(曹魏与公孙的分界线),能可以避开入秋的雨季,亦能在战后避开严冬归师。

   他有把握,百日内便可扫平公孙渊。

   这倒不是司马懿自大。

   而是公孙渊公孙渊治下拥有四个郡,分别为辽东、玄菟、乐浪与带方郡,在实力上无论如何都无法抵御得了曹魏。

   他唯一的胜算,便是及时洞悉魏军的来袭,有充足的时间放弃辽东、玄菟二郡,往乐浪与带方二郡(朝鲜半岛)避战。让魏军的补给线更长,且拖延时间至冬季,让寒冷的气候将魏军的战力下降,无法继续攻击。

   毕竟,有巴蜀与东吴在侧虎视眈眈,司马懿不可能一直呆在辽东。

   一旦到了冬季,无需他做决定,雒阳曹叡就下诏令退兵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