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穿越明朝当暴君

第515章 帝王的野心:全球霸主!

穿越明朝当暴君 枫渡清江 2106 2024-05-30 14:29

  但这并不影响朱由校继续重用知根知底的太监。

   近卫军的缔造者卢九德就被他任命为新的东北总督,掌有北山、安东、辽东、察哈尔、科尔沁这五个布政司的军政大权。

   为什么要将东北总督的管辖范围设这么大?

   因为这些地方除辽东开发程度较高以外,皆是未大规模开发和建设的蛮荒之地。

   虽然管辖范围这么大,但所管的人口还不及一个河南总督所管的人口多。

   不过,这也不是说东北这些地方不重要。

   对于朱由校而言,这些地方至少在将来是很重要的,所以他不会抛弃不要,甚至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对这些地方的原始住民进行汉化、建立实际统治体系。

   他之所以让卢九德转为外朝任总督,就是因为卢九德是内宦,没有子嗣亲族,让其当东北王,不会成为割据政权。

   现在朱由校已将整个大明的行政制度进行了新的改革。

   以前的大明,总督、巡抚并没有完全固定为地方最高官职,而是作为中央派遣到地方的临时官。

   朱元璋设定地方行政权力时,只注意到了分权,将一省分为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三个权力机构,分别负责民政、司法刑狱和监察、军事三项大权。

   可朱元璋没有注意到一旦地方发生民乱、天灾这样的大事,没有一个统筹所有事务的大员是会造成很多事务无法妥善处理,甚至只会出现互相推诿而耽误平息民变和灾害的事情。

   所以,后来的中央朝廷才不得不派遣巡抚、总督以及提督、最后还有经略、督师这些来统筹一省或数省的军政大事。

   而渐渐的,因为有些地方的民变和灾害不断,如江西南赣这些地方,就土匪不断,还有就是边镇外患不断,一些总督巡抚也就由临时派遣渐渐变成了常驻,甚至到现在已经有了巡抚为辅、总督为主的趋势。

   朱由校也就顺应这种潮流,正式下旨明确总督、巡抚、提督职权,撤设经略、督师、总理这些临时派遣职务,将全国划分为两京二十三省,即在原来的两京十三布政司的基础上增加了十个,布政司改称为行省。

   巡抚统筹日常民政和司法刑狱、监察等事,巡防营因类似后世的公安,所以也归巡抚辖制。

   而总督则作为地方一省或数省之军政首脑,负责决策。

   朱由校还因此要求没有建造督抚衙门的地方各省立即申请拨款建造督抚衙门。

   卢九德也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成了东北总督。

   现在的皇帝朱由校对于一个地方所发生的事基本上都已是直接问责其总督和巡抚,用内部的有线电报进行联络,行政效率并不慢。

   当然,这些总督和巡抚也因此不敢欺上瞒下,因为皇帝的眼线总是无处不在,且能通过有线电报迅速被皇帝所知。

   甚至很多时候,一些在地方上发生的事情,总督和巡抚还没知道,皇帝都已知道,且还发电报询问督抚,而督抚则还是一脸懵逼。

   中央的行政制度早已被朱由校改为内阁和大都督府枢密院。

   内阁已经算是大明的最高行政机关。

   朱由校已经将内政的一切权力移交给内阁首辅,只要是行政钧令,朱由校基本上全部准予,使得内阁首辅依旧是虽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权。

   只是内阁不再负责军机之事。

   军机之事由枢密院负责。

   两者互不统属。

   内阁首辅、枢密使都会兼者政事堂辅政大臣的身份,而时常在政事堂与皇帝一起议事。

   政事堂算是实际上的帝国最高权力机关,但没有名分,不能发布各类钧令,一切军政命令的最终形成都是在政事堂商定的。

   而对于如今大明的官员而言,能够进入政事堂才算最为光耀的事。

   朱由校想搞事的时候就会传召政事堂大臣商议,而平时,这些政事堂大臣都只负责各自的事。

   因而此时的大明帝国名义上是君主专制,但也有些元老制的成色在。

   皇帝勤勉的时候,是君主专制。

   皇帝懒散的时候,是元老协商。

   只是这些能左右皇帝意见的元老不是像西方一样世袭的,理论上,一个平民子弟可以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最终成为帝国决策者。

   朱由校现在已没有即位之初时那么勤奋,一是不想太累而影响身体健康,二是危机感下降使得他这个皇帝惰性也跟着增加。

   所以,现在的大明依旧的执政不可避免的还是趋向于元老协商,使得专制的大明帝国显得没那么专制。

   但朱由校依旧把控着大明帝国的发展方向,是帝国未来的掌舵者。

   因为朱由校还有自己的野心。

   所以,朱由校还没完全耽于享乐。

   而朱由校的野心之一就是统一全球。

   即便不能完全在政治上统一,也得先在军事上统一,最后在文明上统一,至少达到全世界都说中国话的目的。

   这样的话,至少将来国人交流和学习全人类的先进科学理论知识时,不必先学外语,也就降低了汉人跟进世界潮流的难度,甚至能一直引领世界发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