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不负大明不负卿

第665章 谯楼钟声

不负大明不负卿 十光 2656 2024-05-30 14:29

  “皇弟,如果是你,遇到这种事儿该怎么做呢?”

   见李太后沉吟不语,万历皇帝不禁扭头问朱翊镠。

   朱翊镠想了想,如是般回道:“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认为还是照章办理为好,且不说因为发放度牒增长贪污腐败之风,等到下一个六年,难道还要增加名额吗?”

   万历皇帝思忖片刻后点头说道:“皇弟言之有理,那依皇弟之意,就是不会增加名额了?”

   “嗯。”朱翊镠点头道是。

   “那眼下的困局又该如何破呢?”万历皇帝接着问道。

   朱翊镠回之一笑:“皇兄太瞧得起皇弟了。你与许阁老都觉得棘手,此事不好办,让皇弟有什么法子?”

   “娘以为呢?”万历皇帝转而又虚心地请教李太后。

   李太后缓缓言道:“还是钧儿自己做主吧,娘不发表任何意见。”

   其实,她本心是赞成朱翊镠的,可既已定下规矩,就严格按照规矩来。如果因为遇到一点儿困难便改变规矩,那皇帝的威权何在?等到下一次,那帮人会不会得寸进尺呢?

   但又考虑到两个儿子之间微妙的关系,尤其是得知朱翊镠有“取而代之”的心思后,迫使她不得不正视,尽量在两个儿子面前保持平衡。

   如果非得要表态,那她也只能宁愿站在大儿子这一边。

   所以她才让万历皇帝自己做主。

   这可不是她随口一说,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万历皇帝也没辙了。

   其实,他早已经料到李太后不会反对增加名额。毕竟李太后笃信佛宗,到处捐资修庙,多剃度几个和尚,料想她也不会不同意。

   至于首辅申时行,万历皇帝觉得更不会反对了。申时行一向以“息事宁人”为原则和处事标准。

   可万历皇帝没想到,朱翊镠竟明确地持反对意见:不增额。

   而李太后又说了不表态的。

   如此一来,万历皇帝也只能将发放度牒的事暂且压下不提。本来这也不是他来慈宁宫的主要目的。

   李太后则直接跳过去问:“钧儿,还有一件什么事儿?”

   她不认为发放度牒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一来有礼制在前,二来即便破坏规矩增加一千名额也不是不可以,还没有到伤筋动骨的地步。

   而且她已料到这不是大儿子万历皇帝来慈宁宫见她的原因。

   没猜错的话,第二件事才是。

   ……

   而就在万历皇帝找李太后的同时,许国来到首辅申时行的值房。

   无它,只因发放度牒的事。

   刚推开门进去,许国就发现申时行脸上泛了一点高兴劲儿。

   “元辅。”许国喊了一声。

   “许老来了,来来来,请坐。”申时行说着便起身离开文案后头的座椅,踱到前面来与许国对面行揖而坐。

   两人刚一坐定。

   申时行又起身从文案上拿出两张内阁专用文纸递给许国。

   “许老来得正好,我这份条陈,正想请你过目呢,来,帮我斟酌斟酌。”

   看得出来,申时行有几分得意。

   许国接过文纸,只见上面密密麻麻但十分工整地写着:

   世之筑城,必建谯楼。此乃汉之遗风。谯楼者,谓门上为高楼以望也。

   谯楼内必悬巨钟,昏晓撞击,使城民闻之而生儆惕之心。

   天下晨昏钟声,数皆一百零八,而声之缓急、节奏,随地方各有不同。

   如杭州歌曰:“前发三十六,后发三十六,中发三十六,声急通共一百八声息。”

   如蓟州歌曰:“紧十八,慢十八,六遍凑成一百零八。”

   再如益州歌曰:“前击七,后击八,中间十八徐徐发,更兼临后击三声,三通凑成一百零八。”

   此三种击法,为天下南北谯楼鸣钟击奏之蓝本。

   大内紫禁城谯楼之击法,与蓟州击法,庶几近之。

   击钟之数,为何一百零八,此乃暗合一年气候节律也。

   盖一年有十二月,二十四气,七十二候,三者相加,正好一百零八。

   释氏念珠数,亦是一百零八,转借此义也。

   又紫禁城谯楼每次击钟前,此先奏以画角之曲。

   曲有三弄,乃曹子建所撰。

   初弄曰:“为君难,为臣亦难,难又难。”

   次弄曰:“创业难,守成亦难,难又难。”

   三弄曰:“起家难,保家亦难,难又难。”

   此画角三弄,盖提醒君臣,不忘创业守成之义,一言一行,必欲尽忠国事。

   许国将这篇文章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读了一遍,却不知来由,不禁好奇地问道:“元辅,你说这是条陈?”

   “嗯,是给陛下的条陈,只是尚未定稿。”申时行回道。

   “陛下为何要这个?”

   “昨日乾清宫管事牌子周佐到我值房里传达圣谕,说王皇后每夜听紫禁城谯楼钟声,都是一百零八下,问这里头到底有何讲究,望能告之。我接旨后不敢怠慢,翻箱倒柜地找书搜证,忙乎了大半天才写出这道条陈。”

   “哦,原来是这样。”许国听了,点点头笑了,“亏得申先生学富五车,不然断写不出这份条陈。王皇后这个问题看似平常,实则刁钻。不信,就这谯楼钟声的来历,恐怕没几个人能答得出来。不说别人,就说咱自己,也是两只眼睛看锅底儿,一抹黑。”

   “其实也不叫什么难事,多翻几本书就行。”申时行脸上显出几分得意。

   “咦?元辅,”许国忽然受到什么启发似的叫了一声,进而喃喃地道,“你在调条陈中说,释氏的念珠之数,是因钟声的夏一百零八响而借用。这一点,恐怕大多数和尚都不知道吧?”

   “和尚们也不必知道。”

   “那有了!”许国粲然一笑,激动地哦说道,“这次和尚们给牒,要出考题老他们,依我看,就把念珠之数的来历这道题加进去。”

   “太偏,不能这样考他们。”申时行摇头,不同意。

   可许国坚持道:“元辅,倘若题目不出难一点,而让多数人过关,恐怕事情就更难办了。从前三年颁发一次度牒,到现在已改成六年,积累下来的人数本就够多的了。即便陛下降旨增加一千名额,到头来也是供不应求。”

   申时行听完这番话,倒是似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

   。

  喜欢不负大明不负卿请大家收藏:(www.xs4.cc)不负大明不负卿全书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