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
朱翊镠召申时行、徐学谟与冯保觐见,特意商议立太子一事。
冯保不用说了,肯定是支持立郑妙谨的儿子朱常洵。
朱翊镠开门见山地道:“今天召几位来,是想与你们商议,建州努尔哈赤请求出兵支援,朕想亲自过去一趟,但伴伴一再强调,须得先立太子。”
申时行与徐学谟对视一眼后,表态道:“陛下决定早立太子,臣赞成;可去建州,臣觉得没有必要。”
“先说立太子吧,一件一件来,去辽东、建州,稍后再议。”
“哦,不知陛下是否已有决定?”因为往往这个时候,申时行好像也知道怎么回事了,所以干脆直问。
“是有想法,只不知二老同意否,朕想立郑皇后的儿子为太子。”
冯保大喜,迫不及待地表态道:“万岁爷英明!”
申时行再次与徐学谟对视一眼,问道:“陛下为何不立贤淑皇后儿子?”
贤淑皇后是礼部刚为李之怿呈递上来并由朱翊镠确定的谥号。
朱翊镠如是般道:“朕想过,几番衡量后,还是觉得立郑皇后儿子为太子更加合适。几位都是明白人,不用朕多作解释,想必也清楚其中的理儿。”
申时行与徐学谟都知道朱翊镠的行事风格,让他们来商议,其实就是让他们来点头,然后传达下去。
“陛下,可这样是不是违背了传统与礼仪?”但徐学谟还是辩了一句。
站在他的角度,当然希望并支持立李之怿孩子为太子。
毕竟孩子已交由徐文颖抚养,徐文颖成为孩子的养母。
而且按照传统与礼仪,本也应该由李之怿的孩子承继大统。
“是传统与礼仪重要,还是朝局的稳定与孩子的安全重要?”朱翊镠反问。
“……”徐学谟顿时无言以对。
后宫中的斗争向来波云诡谲,尤其是后妃与各皇子之间,大明王朝不知早夭多少皇子呢?尤其是老大,谁知道到底是早夭还是怎么死的?
所以不立某皇子,某个层面上是维护某皇子的安全。
而且李之怿不在,立她孩子为太子更危险,万一孩子有个三长两短,女儿徐文颖也受牵连。
不立李之怿孩子为太子,便不会将孩子牵扯到继嗣争夺战中,对孩子与徐文颖都是一种保护。
这样一想,徐学谟一下子释然了。
故短暂的沉默后,徐学谟回道:“还是陛下考虑周全,臣无异议。”
司礼监掌印第一个表态,礼部尚书也点头了,加上朱翊镠强势的态度,申时行还有什么好说的?
其实当朱翊镠说出自己决定时,他就已经料到是这个结果了。
原来这个时候他还总担心朝臣,尤其担心言官跳起来反对,现在申时行也没有这方面的担心了。
连立郑淑嫔为皇后都没有人跳出来反对,更何况是立太子?如今郑皇后的儿子同样也是嫡子呢。
立郑皇后的儿子为太子,其实也并没有违背什么传统与礼仪。
“申先生以为如何?”朱翊镠望着申时行直截了当地问道。
“陛下既已决定,臣必当支持。”申时行明确表态,“不过两宫太后尤其慈圣太后娘娘,会不会站出来反对?”
“先与你们商议好,至于两宫太后朕自会与她们沟通。”
申时行点了点头。
皇上的意思很明显,言下之意,两宫太后不用他担心。
“那朕与你们暂且这样议定。”
“可陛下要去建州一事……”申时行还惦记着,忧心忡忡的神情。不过他心里头也清楚,担忧归担忧,估计最终也改变不了皇上的决定。
“这件事朕考虑了很久,让戚大帅或李总兵去支援,一来担心他们去了会杀伐一方;二来担心他们不能完全领会朕关于实现各民族团结、繁荣、进步的主旨;再者辽东以及关外的形势复杂,朕要亲自去部署一番。”
朱翊镠这会儿只给出三个理由,但其实远远不止这些。
可有些原因也不知道怎么解释,解释了他们也不一定明白。
比方说,他们肯定想不到努尔哈赤是大明的掘墓人。
更想不到小小日本欺负朝鲜,最后爆发抗日援朝。
这一战中,大明调蓟辽、宣府、大同、山西、陕西兵及福建、吴淞水兵援朝,又募川、汉兵等往援,几乎倾巢而动,死伤无数。
虽然结局以胜利告终,但大明众多优秀的将领(李如松与邓子龙等)都牺牲了,以及精锐之师都遭到重创,让大明元气大伤。
这些怎么与申时行他们说?说不明白也解释不清楚。
“朕知道你们担心朕的安全问题,但与你们说心里话,番王在台湾那边一次兵变中死去,倘若朕也死了,大明王朝交给谁?所以朕的安全不用担心,朕不会死也不能死。”
“陛下非去不可吗?”申时行又道。
“目前在朕看来是这样的。”朱翊镠确定地点了点头。
“那陛下一定要计划周全。”
“申先生放心,一定会。朕的命不是朕一个人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