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不负大明不负卿

第1416章 朱翊镠离京后

不负大明不负卿 十光 2086 2024-05-30 14:29

  朱翊镠出征一离开京师,申时行的神经一下子紧绷起来了。

   虽有太子监国皇后听政,可朝中大小事务都得请教他这个首辅。

   从前倒也是请教他,但有朱翊镠坐镇,难以抉择的事不用他做主,甚至各部院堂官跳过他直接觐见去。

   基本上没什么压力。

   所以他一直觉得朱翊镠当皇帝,他这个首辅做得好轻松。

   可现在不一样,皇上出征,去了辽东那边,虽有皇后听政,总不能让朝臣有事便去求见皇后吧?

   一来,皇后不是说见就能见的。

   二来,太子年幼,都不到三个月大呢,皇后每天还得带孩子,总不能指望皇后与太子母子二人吧。

   再者,皇后之前是淑嫔,可以说只有冯保一人熟悉,外臣非但不了解,连见面的机会都少之又少,根本不清楚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这样,朝中大小事务理所当然落到他这个首辅头上。

   尽管朱翊镠临走前告诉他,倘若遇到难以抉择的大事,也可以去请教他的座主张居正,但仅限于大事。

   总而言之,没有朱翊镠坐镇,申时行感觉心里一点都不踏实。

   对外廷其他官员倒是无所谓,反正有事便去请教首辅。皇上在时程序也是这样,毕竟觐见还是少数。

   而对冯保的感觉就不一样了,朱翊镠不在,他反而倍感轻松。

   无它,只因朱翊镠平常时不时地总习惯敲打他,总感觉时时刻刻有一个人盯着他,必须时刻谨慎小心。

   由郑妙谨代为听政,这个压力自然要小得多了,他与郑妙谨的关系……朝廷内外就没有更好的吧?

   因为取消了例朝制,故对于郑妙谨而言,也不用抱着太子上朝,只当朝中有大事时,她才会与大臣打交道,平常还是在坤宁宫带孩子。

   与李太后代万历皇帝秉持国政时肯定也不一样,那时朱翊钧已是皇帝,需要上朝与朝臣会面。

   而此刻不过是太子监国,儿子还不是皇帝呢,不需要与朝臣见面,她代为听政也仅限于首辅难以抉择的大事,毕竟这种时候并不多。

   加上大明王朝本就有一套特殊的运作机制,即便像嘉靖、万历皇帝那样不理朝政,国家机器照样运转。

   说得不好听点,皇帝只是挂个名号而已,只要有,至于管不管事儿,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

   所以郑妙谨不觉得有什么压力。毕竟外有申时行内有冯保,上头还有李太后,她能有多大压力?

   再说了,又有什么可害怕的呢?即便让她主政,她也不怕。

   想着曾经朱翊镠在朝时,好多点子不也是她出的吗?

   对于陈太后而言,没什么两样,本来她就一直没有管事儿,原来李太后代万历皇帝秉持国政时,她在后宫的日子就过得很安逸。

   现在每天照看孙女,反而乐趣多不觉得郁闷,至于朝中大小事务,她一概不会插手,最多李太后遇事问她两句算是征求她的意见。

   而李太后的心思也不在朝政上,尽管朱翊镠出发前叮嘱过,有时候或许需要她给郑妙谨提点。

   但提点的前提是什么呢?在她看来肯定是郑妙谨难以抉择。而郑妙谨什么时候难以抉择呢?肯定是申时行与冯保都难以抉择的时候。

   所以能反馈到她这儿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前面有好几个人把关呢。

   她的重心还是放在照顾孙儿上,尽管她照顾的孙儿也不是太子。

   这样看,朱翊镠出征后,朝中内廷外廷中人,数来数去感到有压力的,其实,好像只有申时行一人。

   多数人一如既往没什么两样,有个别人如冯保反而倍感轻松。

   尽管申时行感觉压力陡然猛增,但他心态好,倒也想得通:平时轻松惯了嘛,总得有压力的时候。

   人这辈子不就是这样?

   这段时间过得舒服了,那段时间就会痛苦,不会一直舒服,也不会一直痛苦,这是人生的常态。

   可以说,对于任何人都成立。

   ……

   就在朱翊镠出征的第三天,朝廷便发生了一件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事儿。

   前内阁大学士张四维去世。

   生老病死乃人间常态,张四维儿孙满堂,虚岁刚好六十,也算是白喜了。

   对于朝廷而言,本不叫事儿。

   这又不是什么特例,一切礼仪规矩按惯例来便是了。

   难就难在张四维儿子张泰征身上。

   之前朱翊镠就提醒过张泰征,特意让王安去了一趟真定府,预言张泰征的父亲张四维今年或许会走。

   其时刚好真定府知府钱永良被捕入狱,真定府知府一职空缺。

   而张泰征原本就是知府助理,想着刚好接任真定府知府一职。

   那么问题来了,他父亲去世,依照大明的礼仪规矩,他必须回家守制二十七个月,将近三年时间。

   当时王安封朱翊镠之命,与张泰征商议此事,如果回家守制,便不能接任真定府知府了,刚接任没几个月,就要回家,那不是白折腾了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