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宋胆

第127章 川人的骨头有多硬

宋胆 憨皮拉朋丫 2150 2024-05-30 14:32

  蜀地峻险,地富民骄。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巴蜀自成一方天地,有如方外之世,其乐悠悠。

   “少不入川,老不出蜀”的至理名言,便由此而来。亦得“天府之国”,享誉古今。

   然而,知足安逸的的巴蜀儿女却从未缺席过任何一场民族大义,且每每倾其所有,血染山河。

   川人,从不负国!

   ......

   抗日战争,三百万川军出蜀,一往无前。

   满清入侵,巴蜀儿郎奋起百年,至乾隆年间,清朝才彻底平定四川。

   而宋元之战,川人更是对得起“川不负国”的骄傲灵魂。

   张珏说赵维小看了川人,不知道川人为这个国家付出了多少,更不知道川人的骨头到底有多硬。

   这些骄傲到顶破天的话,赵维直到三个月后,抵达剑门关,方知张珏的底气何在。

   赵维等人逃亡的路线是这样的:

   自保定劫匠城之后,便钻进了保定以西的太行山脉。一路沿着太行主脉,专挑人烟稀少之处行进。

   到达后世的山西晋城,再转入中条山进入秦岭,翻越秦岭大山,便是汉中平原。

   再往南走,便是蜀道,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剑门关。

   这是巴蜀门户,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赵维此行最为危险的一段路。

   因为入蜀必需要过剑门,关中有元军把守,检查过往之民。

   赵维甚至做好了再战一场的准备。

   可是,入关之后才知道,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

   巴蜀门户之中,只有一伍十人把守,关城空空如野。

   问过之后才知道,现在几乎没人从蜀道出入了。

   不是因为还有别的道路出入四川,而是真正的没人。

   守关的元卒一见好几个商队扎堆入关,赶上一个月的人流量,连怀疑都不怀疑,眼冒绿光的直接上来要钱。

   一个人头一贯中统钞,可是不小的一笔横财呢!

   更过分的是,关卒直接问赵维要不要兵器。只要给钱,什么都卖。

   军弩军刀、盾牌长枪,甚至还有棉甲出售。

   赵维都懵了。

   要知道,元朝对汉人的管制极严。被汉人造反弄怕了,汉户家中不得藏寸铁,连菜刀都不允许私有。

   这倒好,刀枪随你挑,跟菜市场一样。

   赵维有点虚,不确定是不是圈套。倒是张珏很是坦然,反正赵维有钱,把商队里无论男女老幼都武装到了牙齿。

   凑上去问,“这...这是几个意思啊?”

   结果张珏告诉他,“防虎狼。”

   赵维:“......”

   众人就这么大摇大摆地进了四川。

   赵维本想继续谨慎行事,分开走,别太显眼。可是张珏却说没那个必要了。

   直接在剑门关南,等千多人悉数聚拢之后,一并上路。

   而进了四川,赵维才知,为什么元卒见了他们就跟见了财神爷一样,为什么卖给他们刀枪,为什么张珏说防虎狼,还要所有人一起走。

   因为,真的没人!

   从剑门到利州(广元),再从利州转道向东到巴州(巴中)。

   一路之上,除了府城周围,远远看去孤零零的几缕炊烟,其它地方百里无人。

   官道上半个人影儿都见不着,倒是狼群虎豹随处可见,有的甚至就出入于荒村废城之中。

   十室九空已经无法形容这种萧条,赵维心都是凉的。

   要知道,巴蜀在蒙元入侵之前,乃是南宋最富庶的一片土地。物产冠绝当世,占了宋廷年收的三分之一。

   有民1500多万户,真正的天府盛景,西南宝地。

   那个时候,除了临安,最熙攘的城池不是江南,而是成都。

   那时最繁忙的水道,不是江淮,而是岷江、嘉陵江,这些长江上游支流。

   而现在的巴蜀,在籍之民...80万户。

   这意味着,四十多年前的二十个人,到现在只活下来一个。

   曾经鼎盛无二的四川,现在已经是名存实亡,行政职权不得不并入陕西行省。

   像利州、巴州这种边远州府,元人别说派兵,甚至连官员都没派。

   没有必要,人太少。且民风彪悍,女人都要跟你干,元人也就不来触这个霉头了。

   之前,文天祥、王应麟只在奏疏上看过四川的情况,但那只是冰冷的文字。

   直到站在此地,这老臣才明白,四川在这几十年间到底经历了什么。

   叠山先生面有哀戚,“四川百姓...甚苦啊!”

   张珏的部将们却是一笑,“苦?我川人从不觉苦!”

   正说着,众人已经来到巴州治下的一个水镇,名为恩阳,正是赵孟禧那个恩阳侯的恩阳。

   镇边有一条河,名清化水,乃是嘉陵江的一条三级支流。

   由此乘船可入巴河,再入渠江。而渠江汇入嘉陵江处,便是合川钓鱼城。

   也就是说,赵维等人由此乘船,可以一直坐到钓鱼城登岸。

   只是,恩阳岸边,老旧的船只不少,但却大多荒废,无人看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