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水浒有天庭

第四零四章 和平发展、放血西岐

水浒有天庭 明星Vs偶像 2006 2024-05-30 14:33

  “水利不只是灌溉,还有排水!”李陵发表着他浅陋的见识。

   大商在他的勾画下,农田水利建设,开始由黄河、长江向淮河流域扩展,有许多建设可谓功在当代也利在后世。

   李陵大力发展水利,甚至把隋、唐、宋时期大肆兴修的圩田、水网,从大商开始来规划起来。

   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受季风的影响,降水量的年际分配和年内分配很不均匀,旱涝灾害频繁,亟须修建农田水利工程来加以调节,进行灌溉或排水。

   可以说,中国的农业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发展农田水利、克服旱涝灾害的斗争史。大商在李陵的治理下,数个朝代的水利建设在大商汇聚:

   战国以前时期的沟洫:公元前480以前,与奴隶社会相适应的农业生产方式是井田制,布置在井田上的灌排渠道称为沟洫。

   传说沟洫在公元前2070年前后大禹治水时已经出现,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一般规模较小。

   周代农田沟洫已形成系统,当时按其功用不同和所控制的耕地面积大小一般分作浍、洫、沟、遂、圳、列各级,分别起着向农田引水、输水、配水、灌水以及从农田排水的作用,形成有灌有排的农田水利系统。

   引水蓄水:前者是从河流中引水,灌入沟渠流向农田。后者即在天然湖沼洼地周围,人工筑堤构成的小型蓄水库,可以调蓄河水和天然降水,提高灌溉保证率。

   西周的京都(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刚近的滮池,就是一座灌溉陂池。楚国在公元前598~前591年间建成的芍陂,位于今安徽省寿县南,灌溉面积已达l万顷之多。

   战国至西汉时期的大型渠系:公元前480~公元24年,从战国开始,农田水利建设蓬勃兴起,大型渠系工程取代了沟洫,水利工程技术也得到迅速发展。

   公元前256年秦灭西周后,在蜀郡守李冰的主持下,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工程建于岷江冲积扇地形上,为无坝引水渠系。

   渠首工程主要由鱼嘴、宅瓶口和飞沙堰3部分组成。在科学技术上有许多创造,是古代灌溉渠系中不可多得的优秀典型。都江堰除灌溉效益外,还有防洪、航运和城市供水的作用,促进了川西平原的经济繁荣。

   战国末年在今湖北宜城的白起渠是陂渠串联式灌溉工程。它从汉水支流蛮水引水,将分散的陂塘和渠系串联起来,提高了灌溉保证率。

   关中平原上规模最大的郑国渠,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年)由郑国主持兴建。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干渠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余顷。

   西汉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又扩建了白渠,灌溉面积4500余顷(参见郑白渠)。在渭水及其支流上,则有成国渠、蒙茏渠、灵轵渠。利用济水的灌溉工程有以井渠施上技术着称的龙首渠。

   在水资源方面,《吕氏春秋·圜道》指出了降水受东南季风影响的事实。《周礼·职方氏》罗列了全国主要的河流湖泊分布及其灌溉效益。

   《管子·地员》对地下水质和埋藏深度与其上土壤性质和作物的关系有所说明。在农田水利工程和灌溉技术方面,《管子·度地》的一些论述,表明当时对明渠比降计算、有压管流的水力学现象、水跃以及土壤含水量与施工质量的关系等有所认识。

   都江堰石人水尺的应用,渠口选择和对弯道环流的利用,对高含沙水流灌溉效益的认识和利用,对盐碱土的认识和改造等,都有重要意义。

   龙首渠的大型无压隧洞,标志着测量和施工的水平。灌渠已有闸门控制水量,输水渡槽已经出现,凿井开采地下水以及井壁衬砌技术已较成熟。在六辅渠上还出现了首次见于记载的灌溉制度。

   东汉至南北朝时期的陂塘:这一时期,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诸流域农田水利建设均有发展,其中以淮河流域陂塘建设成就更为突出。淮河上中游多丘陵,适于修建陂塘。三国时期曹魏在淮河南北大兴屯田,修建陂塘等灌溉工程较多。

   上述在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述较详。除淮河流域之外,唐白河流域的陂塘也较发达。

   这时期还发明了一些灌溉机械和水力驱动的机械,如翻车(龙骨水车)、渴乌(虹吸管)、水排(水力鼓风机)等。

   如此数年后,原本历史上会发生的商周大战,周兴而商亡,随着李陵铁腕镇杀比干、微子等反对派,然后东征巧妙转化俘虏之后,胜利的天平便发生转移向大商了。

   加上李陵大肆鼓励发明创造,大兴农桑,大商可谓蒸蒸日上,国力一复一日的强大起来。就是国内那些蛀虫一般的贵族、神棍们,也被他无与伦比的威望所压制的不得动弹,并逐渐被军功系新贵们所取代上层地位。

   你让百姓生活好了,那么你这皇帝的威望自然无与伦比,他们不管原因只问结果。要不然历史上经过明末清初的大乱,康熙的“无为而治”怎么都能成为明君典范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