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最强大昏君系统

第30章 御驾亲征

最强大昏君系统 玉龙三太子 2134 2024-05-30 14:34

  30御驾亲征

   【新书求收藏推荐!。】

   时间到了秦二世三年十一月初,许风坐在章台宫内,看着李由刚刚从函谷关派人送来的信函。

   “项羽已经猛攻函谷关十天了,李由有些顶不住了。

   看样子,我得出发了。”

   许风放下信函,低声自语道。

   “来人,传丞相,太尉,郭郎中令,还有赵云,吕布两位将军,入宫议事。”

   许风下达命令,召集诸葛亮,郭嘉等人过来商议。

   很快,诸葛亮,郭嘉等人便入宫了。

   望着走进宫殿在诸葛亮,许风的数据之眼开启,只见诸葛亮等人身上,都出现了一栏数据。

   诸葛亮:智谋96,武力29,体力48,忠诚度——

   郭嘉:智谋95,武力21,体力41,忠诚度——

   赵云:智谋78,武力95,体力89,忠诚度——

   吕布:智谋61,武力98,体力95,忠诚度——

   王勇:智谋83,武力78,体力75,忠诚度98

   许风发现,但凡是他从系统内召唤出来的人物,都没有忠诚度,他们受系统约束,无论对许风有没有好感,都得效忠许风。

   而诸葛亮和郭嘉的智谋差不多,都是九十以上,赵云和吕布的武力,同样都是九十以上。

   许风总结了一下,根据系统的评估,无论智谋还是武力,只要是九十点以上的,基本上都属于绝顶谋士和绝世猛将一类。

   而且,这几日许风还发现,系统的这些评估数据,并不是恒定不变的。

   比如,昨日赵云和吕布切磋,两人战到激烈时,许风用数据之眼观察他们。

   就发现,他们的武力值同时飙升,都超过了100点。

   那时候,许风总算是明白,为什么系统一再提醒他,数据之眼的评估数据,只能作参考了。

   这就像,人类在特殊的环境下,会激发体内潜能,做出平日里根本做不到的事情。

   数据之眼给赵云、吕布他们做出的数据评估,只是正常情况下的数据化。

   但如果他们遇到危险,或是受到外界刺激的情况下,激发他们的潜能,会让他们实力变强,武力值随着增长。

   搞清楚这些之后,许风也不怎么看重数据之眼提供的数据了。

   “诸位爱卿到了,朕刚刚收到李由将军,从函谷关送回的消息。

   项羽的大军已经强攻函谷关十日了,李由麾下部属损失不小,函谷关岌岌可危。

   朕已经不能在等下去了,朕决定御驾亲征,发兵函谷关,驰援李由将军。”

   看到诸葛亮等人到来后,许风直接开门见山的对众人说道。

   对于许风要御驾亲征,诸葛亮等人并没有感到惊奇,之前他们商议事情的时候,许风已经多次有过这种表示了。

   “陛下,您决定何时出兵了嘛?”诸葛亮开口问道。

   “两日之内。”

   “太尉,城内新兵征召多少了?完成训练的多少了?”

   许风看向王勇,开口问道。

   “回陛下,这一个多月来,老臣在内史,陇西,上郡等地,征召了近八万新兵。

   其中,按照陛下要求的,所以新兵都必须完成半个月以上的操练。

   目前为止,完成操练的新兵,有三万余人,其余新兵还在训练中。”

   王勇如实回答。

   “才三万人?如此一来,就算再加上赵云和吕布的人马,我能带到函谷关的,也不才五万来人,还是太少了。”

   许风摇摇头,但他也明白,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征召八万新兵,操练出三万士卒,王勇已经尽力了。

   “陛下,要不让剩下五万没有完成训练的新兵,也随你……”

   “不用。”

   许风摆摆手,拒绝了王勇的提议。

   “丞相和你坐镇咸阳,也需要兵马,这五万新兵你们继续训练,用来保卫咸阳,防备此时卧薪尝胆在汉中的刘邦。”

   许风对于此时藏在汉中的刘邦,一直比较忌惮。

   虽然,许风已经决定将诸葛亮和王勇留在咸阳,替他守好老家。

   但许风怎么也得给他们留下一些兵马,不然诸葛亮和王勇恐怕也难以对付得了张良。

   随后,许风又看向一旁想赵云,问道:“子龙,你麾下近卫军团准备好了吗?”

   在击败刘邦之后,王勇被许风升为太尉,交出了中尉军的军权,许风将卫尉军和中尉军合并为近卫军团,交给赵云执掌。

   “陛下,我们近卫军团两万余将士,一直在等候陛下的命令,随时可以出征。”

   赵云站的挺直,声音洪亮的喊道。

   “好。太尉,你将完成训练的三万将士,交给子龙,并入他的近卫军团。”

   “是,陛下。”王勇应道。

   “吕爱卿,你的骑兵军团呢?”

   “陛下,我骑兵军团七千将士,时刻听从陛下的召唤,为陛下而战。”

   击败刘邦后,吕布借助诸葛亮从陇西等地调来的战马,扩编了麾下骑兵团,再加上许风从系统内抽到的一千骑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