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吗?”
“这小子的身体素质还真够好的,居然这么厉害,那么重重的十鞭,他居然这么快就好了。”
“天赋神力!”
“一点儿不假,佩服。”
一边的崇祯听到张睿没事,十分的高兴,浑然忘记了一边的襄城伯李国祯。
“是啊,连两位御医都说,小国公天赋异禀,气血旺盛,非常人也。”
王承恩附和道。
“这混小子人呢?”
崇祯问道。
“刚刚君上不是让他去办差吗?他已经回去准备了,准备明天出发。”
王承恩说道。
“明天出发。”
“希望他这一次不要发生意外,那两淮节度使黄德功不是个易与之人。”
“通知陈近南,让他暗中派一队人好好的保护张睿。”
“不容有失。”
崇祯嘱咐。
这一次他将张睿派到两淮去传旨,督促黄德功北上和刘福通合兵一处,阻击高仙芝的大军和李自成会师【顺天城】。
“诺!”
王承恩说道。
“......”
一边的襄城伯李国祯看到崇祯对张睿这般的宠溺,心里不由开始对张睿关注起来。
(张睿此子不容小视)
“那一道关于册封张睿为英国公世子的诏书,即刻发往英国公府,再通知礼部,晓喻大明各行省、各府、各县。”
“本来寡人还在担心,一个特使的身份不能镇得住黄德功,但是现在有这个英国公世子的身份,张睿此次前往两淮,更有把握。”
崇祯说道。
“君上英明。”
王承恩说道。
“......”
一边被晾了许久的李国祯看到人家不搭理自己,拱手告退,从始至终,崇祯也没有搭理他,凄凉。
看着李国祯走远,王承恩看着崇祯,说道:“君上,这样好吗?”
原来刚刚他们是故意演戏,崇祯此次让张睿出使两淮传旨,生怕黄德功对张睿不利,所以,他方才有这样的一出戏。
无非是想要借李国祯的嘴,将张睿是他崇祯“心腹”的事实“八卦”出去。
这样的话,纵然黄德功想要对张睿下黑手,也必须要好生的掂量一下后果。
不得不说,崇祯为了张睿的安全,可谓是用心良苦。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你也知道的,如今,寡人身边没有什么可用之人,只有张睿最为可靠,还机灵,有惊人武力,他去两淮最合适。”
“再加上,寡人也想要让张睿多多的建功,这样也好提拔他。”
“寡人身边需要自己人。”
“一个横扫天下的绝世帅才。”
崇祯说道。
他有自己的打算和考量。
如今的大明国,真正忠于他的人,没有几个,其中以王承恩和张睿为首,其余的朝中的大臣们,各怀鬼胎,他们看着自己这一艘大船随时有可能会沉,所以,他们一个个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或降于叛军,或是逃往他国,比如说,宋国,唐国,还有大金国。
“君上,小国公不会让你失望的,我感觉他是上天派来助您中兴大明的。”
王承恩这个马屁拍的好。
“......”
一边的崇祯听了,颇为受用,其实他也相信这个,这也是他宠幸张睿的缘由之一。
自从他结识张睿以来,他这十数年的颓势渐渐开始发生逆转,先有张睿捐款,让他在朝堂上面有了胆气。
之后。
他暗中谋划,打击东林党,也是张睿杀了张德年,令局面倒向他这一边。
后来。
每一次他的重要谋划之中,都有张睿的影子,张睿直接或间接的助他将这些阻碍他的势力一个个拔掉,一步步的奠定他坚实的根基。
张睿,一员上天赐给他的福将也。
他自然要宝贝的供着,这一次让张睿前往两淮,一是因为召黄德功入河南,阻击高仙芝,关系到整个战局的胜负,二来也是为了考验张睿这个福星是不是货真价实。
一旦此次的大战验证张睿是他的【福星】,那么他将重点培养,破格提拔张睿,未来什么国公,他可以封张睿为异姓王。
须知纵观大明国近三百年的历史,只有一位异姓王,那是当初追随太祖建国的徐天德,当时的天下兵马大元帅。
也是太祖的异姓兄弟。
纵然徐天德功高盖世,其王爵也是他死后所追封,没办法,大梁天朝虽然腐朽,诸国林立,但也没有人胆敢称帝,只能称王。
一国之君都只是“王”,又如何封王?
不过在徐天德死后,太祖感念其功勋,追封其为王爵,号称:卫王。
封地,卫县。
(大明徐家在卫县俨然为国中之国,卫县是他们的私人封地)
“希望张睿不要让寡人失望。”
........
一切诚如崇祯所料,李国祯的确是一个标准的大嘴巴,一出宫他就将崇祯如何如何的关心张睿散布出去,还绘声绘色的说,张睿已经认崇祯为义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