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宋之重铸山河

第四〇八章 次考验

大宋之重铸山河 放羊的樵夫 2148 2024-05-30 14:34

  第四〇八章一次考验

   先看条件,后论结果。

   秦桧这个逻辑,有一定道理。

   之前百官的争论主要集在要不要,能不能主动夺回原,以及其利弊。

   不管怎么说,都是将来时,是可能『性』。

   可能『性』是参考因素,目光长远,全盘考虑是对的。

   但决定因素始终是——条件。

   要不要举起一块千钧重物,前提是有没有足够的力气;是否拒绝和谈,自行收复失地,前提是有没有那个实力。

   军事好像如火如荼,一片大好形势,徐还与岳飞似乎也有这个能力。

   但战争从来不单纯依靠刀兵决胜,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这是自古以来的至理名言。

   说到底,战争是国力的较量。

   如今的大宋只有半壁江山,且山河破碎,连最为富庶的淮南、江南都遭遇战火,元气大伤,更别提匪患叛『乱』的荆湖。

   眼下整个大宋,还算周全的也只有蜀。

   若非天府之国富饶,根本无法支撑秦陇、荆襄两线开战。

   战事开启,粮草靡费可不是小数目。

   成都府路转运使赵开对朝廷也有奏报,蜀原本充盈的常平仓已经被掏去了一半。

   如今才是暮春时节,等到秋收之后仓廪才能有所补充。

   故而赵开曾疏表示,请求三司从江南其他地方调运粮草前往荆襄,蜀暂时只能供应秦陇前线。

   而今,这些成了秦桧的依据。

   钱粮不足,如何开战?

   加征赋税?

   往常或许可以,但这几年战火不断,百姓生计本困顿,赋税徭役本繁重。若是继续加征,不体恤百姓,很有可能……

   荆湖钟相、杨幺之『乱』才过去不久,前车之鉴,不可不防。

   后院起火,远前线战败严重的多。

   秦桧这个“先条件”的说辞,似乎确实有理有据。

   但也有人表示不敢苟同,有反对意见。

   赵鼎道:“关、荆湖南北两路收复,皆是产粮之地,自去岁开始,南方鱼米之乡再无战事,快速恢复。

   朝廷勒紧腰腹,可否挤出一些钱粮呢?毕竟机会难得,错过了,恐怕有得等多年。”

   “赵枢相所言不无道理,确实是好机会,不过朝廷也确实有艰难之处。

   若一鼓作气,确实能收复两京倒也罢了,若是战事旷日持久……”

   秦桧停顿片刻,低声道:“官家,臣以为是战是和,也有必要听听前线各位将帅的意见。

   如果各位将帅有把握快速击败金贼,夺回两京,倒也并非不能孤注一掷……

   毕竟我大宋兵马战力更胜往昔,听闻徐驸马在关新制火器,渭滨一战,神器建功,没准能无往不利。”

   秦桧这番话听着颇有道理,但张浚等人却听出了别样意味。

   孤注一掷,这样的用词本耸听。

   再者,让前线将领表态,是战是和,这不是为难人吗?

   大宋武人一直被看轻,直到这几年国家危亡,战事不断,才多少有些起『色』,也唯有开战时方才有些利益。

   在局势大好的情况下,前线基层将领肯定是主战的。

   倘若主帅主和,岂非是信心不足,有避战畏敌之嫌?

   很可能失去下层兵将的拥护。

   但倘若主战,尤其是朝廷钱粮不足,局势不明朗的情况下,显得过于冒进。

   倘若失利,将会是首当其冲的责任人,通常来说,很少有将领冒险担责。

   而且主战很容易有恋栈兵权的嫌疑,这可是朝廷,皇帝的大忌。

   秦桧现在将皮球抛给前线将帅,看似是一片公允之心,实际却是出了个难题,居心叵测。

   难怪从大散关临走之时,徐还多有暗示,原来如此。

   朝堂从来不缺乏『奸』佞,也不缺少居心不良之辈,说到底还是要看皇帝的态度。

   一直没有表态的官家,到底是何想法呢?

   赵构一直在沉默,如此重大决策,倘若他率先开口,必然有失公允。

   更要紧的是,出了问题,是皇帝决策失误,连个背锅之人都没有。

   集体决策!

   这是自古以来便流行的办法,为的是分担责任。

   当然,有功劳的时候,必然是皇帝陛下英明神武,乾纲睿断。

   战与和,都赵构都有吸引力。

   他是临危登基的皇帝,并非正常继位,所以合法『性』一直有瑕疵,天下对他也多少有所疑问。

   故而赵构一直想要做出一些功绩,从而让天下人高看,成为人人称道的英明圣主。

   与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励精图治,成贞观之治的心态十分相似。

   基于这一出发点,北伐收复失地,尤其是东京,符合他的诉求。

   靖康之变,东京是在父兄手丢掉的,自己重新夺回,算得一桩大功绩。

   可赵构同样也担心失败,如今这个局面,他好歹能在南方半壁江山称帝,大宋社稷依旧延续。

   与金国生死之战,万一失败了,金军再度过了淮水,渡过大江,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