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三国:从单骑下扬州开始

第404章 荀曹之别

  翻年的夏天,郗虑又往建业跑了一趟。

   明面上担着申饬刘基赶紧迁都,暗地里背负着为天子秘传衣带诏的郗虑,出于好奇,在刘基的带领下,到建业书局参观了一圈。

   好家伙,这不看不要紧,一看,把郗虑都吓了一大跳。

   如今的建业书局,哪里是什么书局,简直就是一颗鸾翔凤集的梧桐树啊!

   不提阚泽、薛综、宋忠、许靖等本就在刘基麾下效力的名士,

   也不论孔融、许慈等寓居南州的中原名儒,

   就连本就在许都居住的、与郗虑经常见面的阮瑀、徐干等大才,

   眼下也都跑到了江东建业,参与修订天下经典之事!

   这一回,原本在刘繇的努力下,慢慢洗刷掉“南蛮瓯越之地”的江东,又在刘基的后劲下,越发显得文气昌盛!

   见到此情此景,就连郗虑都心痒难耐,在建业书局中住了好几日,每天与孔融、宋忠等高士畅谈文学,注疏经典,好不痛快!

   若不是郗虑还记得自己是天子的御史大夫,恐怕真要在建业长住!

   刘基设立秘书省、开办书局的做法,看似不如征伐土地痛快,可实际的影响却不可估量!

   古代治国,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人才。

   然而两汉时期,南方文化不兴,人才稀缺。

   刘基如今手下虽有这么多能臣名士,但其中许多都是北方流亡而来的寓居之士。

   秘书省和建业书局的成立,可以帮助刘基进一步吸纳人才,而且也能加快知识的传播速度,提升楚国的文化底蕴,为将来的一些新政做好铺垫!

   如今刘基之所以如此重视文治,暂缓武力征服的步伐,乃是因为当今天下的局势让刘基不敢冒险!

   曹袁刘三家,谁都没有把握能够彻底干掉其中一方,因为一旦两强相争,剩下一个看热闹的绝对会从中作梗。

   其实刘基现在就有自信夺回豫州,甚至攻取兖州,将曹**退回关中去。

   但那之后呢?

   河北的袁尚难道会坐视不理吗?

   以曹操的能力,刘基即便想战胜他,也会付出很大的代价。

   到时候已然成为强弩之末的刘基,又能否在河北袁尚的大军下,守住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呢?

   为他人做嫁衣的事情,刘基不会做。

   与其冒险,不如励精图治,凭借刘基领先曹操和袁尚两千年的见识,静静发育个五六七八年,把实力沉淀到能够不惧曹袁联手的地步,那才是万全之策!

   况且刘基如今才刚满三十岁,完全等得起!

   曹操再厉害,他还能再多活十年吗?

   曹丕、袁尚?几条小狗罢了!

   所以说,把格局放大一点,把目光放长远一些。

   现在莽上去,成功的概率最多就一半。

   等过个十年,一波平推的成功率至少也是七八成!

   刘基觉得不如慢慢熬,反正急得不是自己,年过半百的曹丞相才是应该着急的那个人。

   “不急,再陪他耍耍~”刘基的心态稳得很!

   因此,当郗虑将天子的衣带诏交到刘基手中之时,刘基连里面的诏书都没拿出来看,直接把那条玉带当做天子赐下的宝物领了……

   郗虑不傻,他早料到刘基肯定会对天子的密诏无动于衷。

   随后,在建业逗留了快半个月的郗虑,终于念念不舍地告别孔融等人,告别建业书局,快马加鞭返回许都。ωωw.cascoo.net

   而当郗虑返回建业后,一则在官坊间悄然流传的消息,让郗虑感受到有一股暗流正在许都涌动。

   原来,四月的时候,就是郗虑逗留建业之时,曹操在丞相府召见了尚书令荀彧。

   曹操召见荀彧的目的,自然是希望荀彧能再多举荐一些贤才。

   为此,曹操还和荀彧提起病逝的郭嘉,因为郭嘉就是由荀彧举荐的。

   然而出乎曹操意料的是,荀彧这次却委婉地拒绝了曹操之请。

   “禀丞相,天下贤才已尽在朝中。”

   起初曹操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又问了一遍:

   “文若,你刚才说什么?”

   “丞相,下官是说,天下间的贤才全都在朝堂上了。”

   曹操瞪大双眼,脑子尽然有些转不过来。

   “啊——我,我头疾犯了……”

   曹操捂着脑袋趴在案几上,荀彧赶紧去传医官。

   可是荀彧刚转身出门,曹操便坐直了身子,脸上浮现出一丝悲意。

   以曹操的聪明才智,哪能不明白,荀彧这是想要和自己做切割啊!

   只是曹操实在难以接受,二三十年的战友,那个曾经在自己最需要文臣谋士的时候欣然来投的王佐之才,一路上帮助自己成就一方霸业的荀彧,竟然有可能与自己决裂……

   不久后,荀彧带着医官返回,却看见曹操正襟危坐,完全没有了犯头疾的迹象。

   荀彧没有点破,曹操也直接让刚到场的医官离开。

   随后,曹操对荀彧道:“文若,刘基小儿在建业修注经典,吾认为此事不可让藩王专美。明日朝会,吾有意奏请天子,表长倩为秘书监,主持集贤修书一事,你意下如何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