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三国:从单骑下扬州开始

第92章 董承劝说

  阳安殿内,天子对车骑将军杨奉和大将军韩暹说道:

   “二位爱卿,郑今日请你们来,是想让你二人重归于好,你们可愿意?”

   天子谦逊的态度让杨奉和韩暹很是受用。

   杨奉先站出来,带着哭腔说道:“陛下,末将戍守梁县,为朝廷之藩篱,是他韩暹悍然袭击!

   “若非末将治军严谨,将士严守广成关,恐怕末将就见不到您了啊!”

   天子和百官听后,都觉杨奉的脸皮依旧是那么厚。

   明明是先有张济袭击梁县在前,才让杨奉重拾武备,现在反倒成了往自己脸上贴的金砖。

   天子看向韩暹,示意他说点什么。

   可一向以护送天子东归居功自傲的韩暹,又怎会轻易服软呢?

   韩暹面色冷冽,无视天子的暗示。

   天子有些犯难,杨奉和韩暹都对他有功,且都执掌兵权,他必须端好水碗,不能打破平衡。

   若他偏帮杨奉,韩暹必然不满闹事,反之亦然。

   于是天子将目光转向太尉杨彪,希望这位忠心的老臣能够替他解围。

   杨彪无法像韩暹一样做到目无天子,他出列道:

   “二位将军,当初李傕犯上作乱,是您二人同心协力,拼死护驾。现在李傕尚在长安,您二人若起争执,又有谁能护卫圣驾呢?”

   杨彪的话虽然在理,但杨奉和韩暹两个粗人显然无法被说服。

   二人只是默默站在殿内,不发一言。

   就在群臣陷入尴尬之际,国舅董承站了出来!

   董承穿着朱红的武官朝服,头戴蝉纹貂尾武弁大冠,大腹便便地出列。

   他先向天子行礼,然后岔开话题道:

   “陛下,今岁秋收之粮甚少,军士粮饷难以发放,多有闹粮闹饷之人。还请陛下下诏,让诸侯送粮入京,以解燃眉之急!”

   董承的话立刻勾起了杨奉和韩暹的注意力,粮饷可是关乎他们身家性命的大事!

   天子问董承:“爱卿,即使郑下诏诸侯,诸侯们真的愿意送粮入京吗?”

   不待董承回话,天子就继续讲道:

   “郑东归路上,历经艰难万苦,除了在座诸位臣工,唯有大司马张杨算得上忠臣。

   “河北袁绍,只顾攻伐同僚。兖州牧曹操,自顾不暇。汝南袁术更是侵攻扬州,涂炭生灵!

   “还有那荆州牧刘表……”

   说到此,天子更是愤懑不平,他起身道:

   “刘表此人,身为宗室,先坐视董卓祸乱京师,后坐观郑沦落李郭二贼之手!古往今来,天子宗室有类此人者,唯濞、戊二贼也!”

   天子心里苦啊,若不是刘表对天子的遭遇无动于衷,天下丧乱何至于此啊!

   殿内群臣包括杨奉、韩暹在内,大部分还是心向汉室的。他们听天子诉苦,心里也跟着难受,更有甚者暗自落泪……

   天子将众人的表现看在眼里:这些臣子,还是可用的!

   阳安殿内,经过短暂的沉默后,国舅董承再次正声道:

   “陛下,而今还有一人,可匡扶汉室!”

   天子顺着董承的话问::“哦?爱卿所言何人?”

   董承郑重地说:“豫州刺史孙策!”

   天子坐回座位,对董承道:“此人郑知道,郑到雒阳后,他还遣师友从事赵咨携贡赋入京面圣。”

   董承笑着说:“正是此人!”

   天子问他:“爱卿,孙策虽曾遣使入京,使者也向郑夸耀过孙策的忠义。

   “但那都是一家之言,爱卿觉得孙策此人如何?”

   董承回答:“陛下,豫州刺史实乃忠义之士也!

   “其父故乌程侯孙文台,有武功,知恩信。孙策子承父优,能征善战,又识大体。

   “他攻打逆贼袁术,是弃暗投明。遣使入京,是忠君爱国,陛下何不召他入京辅政?”

   话说到此,方是图穷匕见!

   站在董承身旁的韩暹出列,盯着董承质问道:“董承,汝忘了董太师之事乎?!”

   董承淡定地笑道:“孙伯符非董太师!”

   韩暹冷笑道:“孙策与曹操在颍川争斗,其用意,诸公莫非不知?”

   董承也不与他争执,而是从衣袖里掏出一张绢帛。

   他挥舞着手中的绢帛展示给天子和百官,嘴里说道:

   “吾有豫州刺史亲笔书信在此,陛下和诸公可览之,如此当知孙伯符乃忠义之士也!”

   天子让宦官去取,然而韩暹却先一步抢夺董承手中的书信!

   “嗯!?”

   董承反应不及,被韩暹抓住绢帛一角。

   “唔!?”

   韩暹怒目瞪视董承,手中用力拉扯!

   董承也不相让,牢牢抓住绢帛。

   二人争执不下,竟是将绢帛撕成两半。

   董承觉得自己被冒犯,愤怒地斥责韩暹:“韩暹!汝欺人太甚!”

   韩暹将手中半截绢帛往空中一抛,哈哈大笑,竟对着天子呼喝:ωωw.cascoo.net

   “哈哈哈——!陛下!尔可看到孙策书信?”

   众臣哗然,朝会以目!

   天子坐在席上,瞠目结舌,藏在袖袍里的手不停颤抖。他看着台下那个壮硕高大的武官,仿佛看见了董卓和李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