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之开局就进陵寝

第112章 此时大明

  建文初年七月,内阁在纷纷扰扰中结束了争议,各项工作随之进入正轨,各地方政府、中央机构按指导开始正常运转。

   当朱允炆正式批复免去郁新户部尚书职位的消息传出后,有人不免吃惊,从建文年号确立到今天,朝廷更新的六部尚书职位已经达到了两个了。

   一个礼部尚书,一个户部尚书,官位的频发更迭,让一些政治嗅觉灵敏的人闻到了一些别样的味道,原以为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帝的政策安排已经告一段落的,他们足够安稳的人,现在再也没用这份心思了。

   不论更迭的原因是什么,总有人是能从中觉察到事件的发展越来越有利于天子了,更迭的越不容易察觉就只能说明天子的手段越高明。

   按照谁受益谁主使的原则,谁敢说这些和陛下就没有关系呢?

   群臣忍不住心中敬畏,当初是谁说陛下是个儒雅君子,对他们儒臣很友好的,来来来,站出来,保证打不死你!

   就这不动声色间完全掌控局势的帝王学问,是个儒生能领会的?怕不是石乐志吧?

   认识一步步下移,陛下不简单的结论,开始是顶层政治人物的共识,但是中下层却很少有人知道,对陛下的映像还是一如当初。

   不能怪他们反应慢,一个是接触少,第二个是刻板印象难以抹除,要怪只能怪身体还是那个身体,但是灵魂却早已换了。

   朱允炆虽然看着很懒,实际也很懒,但是起码一点,对自己的认识,对自己得不足之处有着深刻的认识,不懂就要多看书,不懂就只能动不如静,到现在终于开始显现成果了。

   多学习,对自己成长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

   锦衣卫监测天下,朱允炆对这些思想当然也有所耳闻,虽然夸他确实让他很高兴,但是从此减少了伴猪吃老虎的机会,还是让他很苦恼。

   他情愿群臣永远都不会醒过来,永远都是认为他是个醇厚君子,这不比什么都好吗?

   群臣永远陷入自己的幻想,而他也能从容布局隐藏在身后!

   朱允炆摇摇头,不在想这些事,总言之,他已经积累到了根基,群臣现在有足够的认识,有坏处,但是也不是无法弥补的。

   他看了看手中的任命书,已经把内容全部写好,盖好了他的章,只等下发了。

   内容很简单,就是任命黄子澄担任户部尚书,主持废除免税田一事。

   不过,这个户部尚书是个虚的,看着好看,但是手里的权利就只有牵扯到免税田废除一事才会有用了,专心搞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其他的就不用想了。

   黄子澄的诚意很足,那他就也不能亏待了,当时虽然说是不要户部尚书,朱允炆也不准备给实职,但是一个虚职确实能给的,反正大明尚书职位已经够多了,再加一个专职尚书也不足为奇。

   “把这个下发六科盖章吧,后面就看黄子澄的了,希望他不是只有嘴上说说的能力吧!”

   朱允炆面色复杂,情况已经是这样了,想要免税田真正意义上的被废除,而不被打扰,拖后腿,和士绅和解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之前只不过是没有这个合适的中间人,现在既然黄子澄能站出来,那就看他的了。

   “依臣看,黄尚书能力不差,不会辜负陛下的期望的!”

   徐瑾轻声安慰道,嘴上却已经改口叫黄尚书了,一年时间的锻炼,他也早已不在是当初那个只有抱负的太监了。

   “希望吧!”朱允炆只能往好的方向去想了,既然已经选择了,事情没办好之前,他都要支持黄子澄到底。

   徐瑾接过圣旨,沉默半晌后试探着问道,“那臣就去六科了?”

   朱允炆点点头,拿起手边的书又看了起来,他这段时间看到了资治通鉴,如获至宝,一刻也不想耽误自己汲取营养的时间。

   见状,徐瑾不敢打扰,蹑手蹑脚的缓缓退出门。

   六科是大明朝的监察机构,对应六部,有“封驳”“科参”和“注销”的权限,封驳是对于皇帝来说,有圣旨下达,需要他们的盖章,科参是对于六部,监察账目。

   六科长官名为给事中,只有正七品,但是权利却着实不小,算得上位卑权重的典范,之前内阁重要会议他都有参加,在大明就连科举都要有六科的参与。

   只不过在明初,洪武皇帝去世没多久的现在,六科还没有立起来,存在感才买没那么强,朱允炆也只有在需要用到的时候才能想起来还有这么个机构。

   自然,他平常也没有考虑过六科的封驳权利,他们没这个胆子,圣旨送到那边盖章也只是走个形式而已。

   不过这种工作徐瑾确实甘之如霖,六科在群臣那里再牛,也牛不到他这个司礼监大太监身上去,平常他的权利业绩就是在皇宫里能有所体现。

   到了外面别人说不理就不理,要他拿出反制措施,说实话他还真拿不出来,和陛下之间的关系只能拿来当威慑用,这是战略性武器,哪能拿来当常规用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