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春秋大领主

第402章 天子驾崩啦

春秋大领主 荣誉与忠诚 2187 2024-05-30 14:36

  这是一个无比可爱的年代啊!

   子驷代表郑国坚决要投降。

   吕武和士鲂渐渐被子驷给整得无奈了。

   子驷的诚意到了什么份上呢?

   赔付大量物资不提,光奴隶就准备了八千。

   物资方面包括各种钱币,以及不低于五百车的布匹,其余食盐、生丝、铜器合为两百车。

   别看数量方面连吕武率军入侵齐国的十分之一都不到,要看郑国与齐国的差距,更要看战争并没有实际爆发。

   如果从郑国屡次投降的赔付来看,算是近年来最为大出血的一次。

   “归师?”士鲂还是觉得满意了。

   吕武很纠结。

   这一次他们出征郑国,国君没有给定下一个小目标。

   既没有要求打得郑国屈服,使郑国成为晋国的小弟。

   同样没有要求吕武多大程度地削弱郑国,为下一次的南征做准备。

   也就是说,怎么打,又有什么目标,看的是吕武能做到哪一步。

   郑国是个老牌投降国,墙头草一般在晋国和楚国来回摇摆。

   这个就是晋君姬周,包括元戎智罃为什么没想过让郑国屈服的原因所在。

   他们的认知中,哪怕郑国很诚恳地屈从,等楚国的大军开到,郑国又会再一次倒向楚国。

   所以,无用功的事情就不必做了。

   吕武之所以纠结,原因之一就是宋国的右师(执政)华元正在赶来的途中。

   目前的宋国很虚弱,再不给奶一波的话,楚国再使一使劲极可能迫使宋国不得不更改国策。

   等宋国支撑不住,不得不倒向楚国。

   晋国在南方的“支撑点”就将失去了。

   至于说早年争取的吴国?

   自从“钟离会盟”结束之后,晋国就再也没有得到来自吴国的一丝消息。

   因此晋国不能奢望吴国能帮到自己什么忙。

   换作是没有成为“卿”之前,吕武才不用死脑细胞来操这些心。

   现在不是成为八“卿”之一了吗?

   作为晋国的顶级高官之一,吕武需要展露出属于自己的正治嗅觉,做事情怎么都要考虑为晋国的争霸铺路。

   “你我不动,予宋攻也。”吕武对士鲂说道。

   宋国跟郑国并没有解除战争状态。

   不用重新宣战为前提,宋国有机会突然给郑国来那么一下子。

   吕武完全可以带着下军和另外几国联军,开拔到郑国的边境。

   他们哪怕什么都不做,郑国绝对不敢无视这么一支军队。

   这么一搞,郑国的主力被牵制,宋国就有机会对郑国为所欲为了。

   现在看的是宋国到底有没有聪明人,能不能领会到吕武那样做的意图。

   子驷没走。

   他跟着以晋国为首的联军从“温”地开拔离开,又来到一个叫“郐(kuài)”的地方。

   吕武前几次南下都没注意到晋国和郑国交界处还有一个国家。

   这个国家叫“燕”,不是辽东那个燕国的飞地,是周王室的公卿之国(分封国),史称“南燕”。

   抵达“郐”地。

   吕武才想起来没有派人去问候周天子。

   他们倒是奇怪周王室怎么没派人来犒军,也就是进行检阅。

   晋国每一次出征,哪怕事先没有告知周王室,事后也绝对会进行补救。

   而晋国一旦打赢,不会少了周王室的那份好处。

   “天子驾崩?”吕武愣了。

   什么时候死的?

   怎么就死得那么悄无声息。

   没有派人打听都不知道的那种。

   这件事情很奇怪啊!

   还有更奇怪的。

   姬夷(周简王)驾崩之后,周王室没有第一时间举哀,更没有派人通知各个诸侯国。

   这个也是吕武和士鲂率军在周王室边上的“温”地待了那么久,等来了鲁、卫、吕、曹、邾、滕、薛的军队,却压根不知道天子已经驾崩的事实。

   “我闻公卿无钱操办天子葬礼。”士鲂说道。

   没有哀伤。

   没有同情。

   像是在说一件事不关己的什么事。

   吕武又再一次愣住了。

   这么说,范氏早就知道周天子驾崩了???

   其实,晋国第一个知道周天子驾崩的是韩氏。

   他们是晋国负责跟周王室沟通的家族。

   只是,韩厥并不在国内,无法转告国君以及诸“卿”,更没有通知其余的晋国贵族。

   作为霸主国的晋国没有反应,周王室不好通知其余各个诸侯国。

   另外,晋国的霸权衰弱,齐国、鲁国、卫国……等等诸侯国对晋国悖盟。

   等同于周王室对各个诸侯国也失去了控制……,或者说影响力到了历史冰点。

   事实上,周王室的排面就是靠晋国撑着,一旦晋国有点不行了的趋势,对各个诸侯国就完全没威慑力了。

   所以,周王室真的离不开晋国,更不想看到晋国出现衰败的迹象。

   “如今奈何?”吕武问道。

   他想的是,都已经知道了,要不要有所表示。

   士鲂假装没听到吕武的问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