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春秋大领主

第582章 不讲武德的年轻人

春秋大领主 荣誉与忠诚 2121 2024-05-30 14:36

  那可是战胜霸主国啊!

   哪怕仅仅是一场小胜,对于一个中等国家或小型国家也是天大的事情,能够增强国民自尊心不说,提高国民自豪感肯定也是必然。

   子耳很快放弃了那种想法。

   晋国如果陷入整体衰弱,他们当然不应该放过那样的机会。

   关键在于晋国非但没有衰弱的迹象,几年间先后干挺了两个一流强国,招惹这么一个霸主完全是夜里挑灯笼到厕所——找屎啊!

   “我军阵前乃是晋新军佐。”皇耳很是跃跃欲试。

   晋国的新军佐不就是赵武嘛!

   赵武很年轻就成为晋国的“卿”了,好几年也没听说干成了什么事业,前一段时间还差点被撸下卿位。

   各个诸侯国已经摸清楚了晋国的套路,但凡在卿位坐不稳的晋“卿”一般都不咋地,不是缺乏军事技能,便是家族内部不稳。

   现在人们的观念很直接,不管是没有军事技能,还是无法管理家族,认定这样的人哪怕获得高位也难以有什么作为。

   更通透一点的讲,干啥啥不成的人偏偏坐在高位,分明就是个等着别人去拿的经验包啊!

   “赵氏数代有德,必将萌荫赵武,我不可轻率而为。”子耳很委婉地拒绝了。

   神经病嘛。

   打赢赵武这个弱鸡对郑国根本没用,还可能招惹上吕武、士匄和中行吴。

   换作魏琦或士匄还有点拼一把的价值,比如展现出郑国还是有拉拢必要的。

   为什么打赵武会招惹上吕武、士匄和中行吴?因为赵氏与阴氏、范氏和荀氏都是姻亲呗。

   同等实力之下,姻亲什么的很虚。

   弱者敢去挑衅强者,姻亲的价值就会得到体现。

   真的不要太现实。随手能捏死的事,敢招惹很可能真的就被顺手捏死了。这个就是为什么某些人知道某个弱者有靠山会处处忍让的原因,怕的不是那个弱者本人,是弱者身后的靠山。

   皇耳不懂子耳的顾虑,强调道:“我三‘军’,赵武不过一‘军’有余。且我听闻赵武麾下来自晋公族。”

   四万打一万五,为什么不打?

   晋国公族是个什么战斗力,他们之前已经试探出来,完全有的打!

   子耳干脆就不理皇耳了,内心还一阵阵的鄙视。

   果然呀,出身低就是没见识,并且考虑事情不够全面。

   那是只跟赵武较量的事吗?要权衡的是国与国之间的相处,没那身板装什么逼,嫌挨的毒打不够咯!

   子耳赞同子驷的想法,同样认为郑国不能继续那么左右摇摆下去,楚国和晋国之间必须选一个牢牢抱住大腿。

   没有认定要抱住哪一根大腿之前,郑国不能彻底惹毛晋国或是楚国,应该做的是适当展现自己的价值,千万别瞎抢戏份。

   皇耳并不知道郑国一帮公族(高层)的想法,喋喋不休一再请求出战。

   楚军那边的前阵已经彻底乱了起来,能看到其余的楚军正在有序地向后退。

   看到那一幕的皇耳更加想要出战,说道:“楚军败矣?如我按兵不动,事后必遭楚国令尹责难!”

   子耳一想也对啊。

   楚军打不过晋军,郑军这边没有任何动静,事后子囊是很有可能将战败责任推卸在郑国身上的。

   有楚人过来,来的还是一名封君,找到子耳就是一顿臭骂,威胁子耳要是再不有所行动,楚国或许对晋国无法怎么样,教训郑国是分分钟的事情。

   这个楚国的封君是熊氏芈姓,还真有资格逮住郑国的司空子耳一顿骂。

   子耳被骂得非常不爽。

   明明是楚军自己没用,关郑军这边屁事。

   楚军打不过晋军,跑过将气撒在郑国司空子耳头上,算是欺软怕硬不?

   子耳无奈之下看向皇耳,说道:“你驱本部出战。”

   用的是“驱”,说明子耳根本不相信皇耳带一个“军”能有什么作为。

   皇耳应命,大声呼唤家臣,很快带着本部出营了。

   一直列阵没动静的赵氏军队这边,赵武很期盼能够跟郑军将“静坐战”保持下去,光是眼瞪眼也就足够,没必要非得拼个你死我活。

   郑军那边出现了战鼓声,也能看到辕门大开,战车部队先涌出来,随后就是徒步的士兵。

   齐温说道:“主,郑出兵一‘军’。”

   赵武当然看到了,深呼吸一口气,说道:“皇耳,何人也?”

   现在的诸侯国还有不少,晋国关注的也就那么几个。

   郑国比较出名的是公族的一些高官,其余异姓难以得势也就不被注意。

   没人能答上赵武的话。

   齐温说道:“下军将酣战正烈,我不可使侧翼有失。”

   “正当如此!”赵武很明白,心里却是感觉有些虚。

   近几年郑国越来越令人看不懂,国内一再搞“乌龟壳”不提,每每出战都带着一种狠劲。

   上一次新军跟郑军约了一架,打出了一比一的战损,暴露新军战斗力堪忧的事实。

   什么!?

   战损达到一比一就说新军战斗力不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