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是一支蓄势许久的弹簧,整个开封连日来的兴盛和繁闹,终于在大朝会开启的这一天得到尽情释放。
晨时天『色』刚刚蒙蒙亮,吕璟就在画屏、翠儿等婢子侍奉下穿戴完毕,一身绯红『色』官服,腰悬银鱼袋,更有哲宗亲赐岳峙宝剑,风度不凡。
王阔亲自牵来了宝马腾雾,吕璟回身和琴筝言语几句,翻身上马,直接奔向宫城宣德门。
刀锋军卒们左右侍奉,手中提着一盏白纸灯笼,上书西域都护吕五字,表明身份和官阶。
等到了宣德门外,这里早已经被赶来参加大朝会的文武百官占满,内侍们吆五喝六的站在门前,仿佛自己也因为这神圣仪式变的庄严起来。
“侯爷,这边来。”李彦眼尖,一眼看到了吕璟的身影。
“劳烦中官。”吕璟翻身下马,在小黄门带领下先行走往偏殿,忽然注意到身后那些官员们的窘况。
距离宫门正式开启还有半个时辰左右,清晨的东京城又正是料峭,宫门前瑟瑟发抖的官员不在少数。
“李中官,从宫中调些炭火盆给大家吧,算到某账上。”挥了挥手,吕璟径直进入偏殿。
李彦笑着应了,支使着小黄门取来炭火盆,又言明这是吕璟的恩赐,顿时引来一阵欢呼声。
花花绿绿的身影不断积聚,内侍们指挥着百官排好队列,等到五更的梆鼓声自城楼上响起,李彦开口问道:
“文武百官可曾班齐?”
左相章惇和诸位政事堂相公,三品以上朝中高官就在此时被小黄门从偏殿请出,各自站定。
“班齐。”左右禁军侍卫齐声应答。
沉重的宫门就在门轴吱呀声中缓缓打开,当内里的第一抹光亮照『射』在百官身上,也就代表着鼎盛元年的这一场大朝会,正式开始了。
.....
大朝会的举办地点位于大庆殿前,作为皇宫内地位最为特殊的宫殿,这里象征着王朝政权的威严和法度。
进士唱名、宣麻拜相,乃至于为皇帝皇后庆祝诞辰,全是在大庆殿前这一方足以容纳万人的广场上。
“宣文武百官觐见!”内侍省总管郝随将哲宗旨意传达。
随后包括吕璟在内,文武百官就在内侍的指点下一一拜见大庆殿前的哲宗和后宫诸位妃嫔,为了强调礼法森严,这个过程对于每个官员的动作和眼神都要求极为严格。
吕璟感觉自己好似成了提线木偶,在内侍们指点下完成拜见,在一侧落座后,终于有机会好好欣赏下这大朝会的场面。
入目第一眼,就是恢弘,不同于后世游览皇宫时的感受,亲身位于其中,眼看着百官朝见,宫女们『操』持着法驾、伞扇等卤簿仪仗,甲胄明亮的禁军充当仪卫,乐师奏响了雅乐,整个大庆殿前,足有上万人!
“上承天意,下应民心,祈万谷丰登,天理长存......”
左相章惇首先出面,代表文武百官发表了一通事先准备好的吉利话,随后就到了每年大朝会的两个保留节目,禁军仪仗表演和各国使节来朝。
乐师们奏响了广受喜爱的秦王破阵乐,伴随着淡淡的清唱,足有五千余身着金盔金甲的禁军将士递次而来,整齐的旌旗队列让吕璟也不禁有些激动起来。
这就是一个王朝的气魄!
纵然后人对宋朝贬损颇多,但不可否认,在宋室未曾南渡前,这股气魄至少还在!
禁军将士们皆是从各地选取的人样子,不讲究本事多强,但身材个个高大威猛,舞耍起来极具观赏『性』。
在他们之后,就到了各国使节来朝的时候。
首当其冲的依旧是辽国和西夏来使,他们今日也做了特别的装扮,尤其是辽使,一身暴发户般的金银坠饰,似乎生怕人将其忽略掉似的。
枢密使曾布代表官家向西夏和辽国互赠了礼物,虽然三国间交战不断,但随着大宋在边境接连取胜,至少这两国使节还不敢在此等场合公开闹事。
随后前来的是来自越李朝、蒲甘、真腊、三佛齐以及高昌、回鹘、龟兹等西域诸国的使节,算上身份有待考究的天竺、泥婆罗乃至更远处塞尔柱等中东地区国家的使节,林林总总也有上百人。
衣冠各异,言语不同,呈上的贡品更是千奇百怪,吕璟竟然还看到真腊使节把椰子当圣物一般呈了上来,还有天竺使节,送了一碗据说取自恒河的圣水......
雅乐再起,万国衣冠拜冕旒,尽管大宋早已没了汉唐时气吞万里如虎的雄风,但如今随着连番大战取胜,今年大朝会前来拜会的各国使节还是创下了新高。
哲宗高居御座之上,新晋皇后刘清菁抱着尚不足月余的太子赵茂,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欢笑。
“请大理使节入殿!”
伴随着中官的尖细声音,作为今次大朝会的重大看点,原大理国主段正淳身着银龙鱼服,带着小子段誉和一众大理皇族,探着身子一路来到众人眼前。
接下来自然就到了上呈国书请求归附的戏码,按照安排,哲宗和段正淳上演一场三请三辞后,左相章惇取出圣旨宣读,也就代表着大理正式归入了大宋辖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