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可望决定给阿济格让路,他心里对大明皇上朱由检失望之极。
“离开大明,老子一样活得潇洒。”孙可望如是说。
大西国主的命令下达了,但是李定国所部八万人没动,依旧守着遂宁防线。紧接着,孙可望连下三道军令,李定国依然纹丝不动,甚至都没理会孙可望的意思。
大西军目前兵力最多的是孙可望,大约有十万人,刘文秀有六万人,艾能奇有五万人。
但是战力最强的是李定国部,因为这几年李定国一直在西面大山里转悠,损失最少,还一直在练兵。孙可望合川一战损失有点大,补充的新兵战力没办法和李定国部比。
因此,孙可望不敢动李定国,反而要好言好语地拉拢他。
孙可望给李定国去了一封信,着重讲了他们兄弟之间的情义,还描绘了一番大西国的美好前途,并承诺一旦事情成功,就封李定国大将军,总揽兵权云云。
李定国看完孙可望的信,随手一丢,纸张随风飘落,远远地飞向地面。而他的眼睛,却紧紧地盯着桌子上的一副字:炎黄子孙。
这四个字已经敲击着李定国的心里好多遍了,却始终不能平复心中的波澜。
这万斤重的字代表着什么,李定国心里十分清楚。或许有些人对这几个字不屑一顾,但是有的人却示如生命。
几千年来,每一个足称英雄的人物无不是因为心里装着这四个字才完成了自我修炼的。前有文天祥,后有***,中间当有李定国。他们以一己之力在一个残酷的角落撑起着一个民族的脊梁。
无怪乎李定国是护国将军蔡锷的偶像。
如果说孙可望是大西的一堵墙,那么李定国就是永历朝的一根柱。柱子是远远高过墙的,他比强要坚定,要结实。
“将军?”靳统武盯着李定国,等着最后的命令。
“传我将令:死守遂宁,不得退后一步。违者斩!”李定国下军令的时候没有什么激昂的语气,也没有夸张的表情,就仿佛这道命令是最正常不过,最理所当然一样。
西军中,唯李定国部军纪最严,对百姓秋毫无犯,对军令执行到底,堪称这个时代的模范军队。
西军其他部队都西撤了,唯独遂宁守军一动不动。
“什么意思?孙可望这是跟我玩的什么鬼?”阿济格发飙了,他大约也猜出西军的内讧。
对于挡在面前这个还不算太出名的李定国,阿济格准备好好收拾收拾对方。一定要让对方知道八旗军的厉害。
遂宁四周大山脉,基本上无限可守,这几乎是个死地。唯一能依仗的就是涪江,可惜李定国连一艘战船都没有。而且他在遂宁只有五万守军,另外三万人还布置在涪江南面的沿岸,帮川军当着后金南下的道路上在。
阿济格主力二十万人迅速从涪江上游渡河,穿过孙可望部让开的大英,直接兵『逼』遂宁城下。李定国部直接成了夹在后金和川军中间的包子馅儿了。
在大明,遂宁只是一座小小的县城规模,城内仅能容纳一万人。要守住这么小且没有什么防御工事的城,还要面对四倍敌人主力的攻击,无疑是在做梦。
可是李定国正在做这样的梦,他就站在遂宁城上,目光坚定地看着远处的八旗军。
“杀!”
阿济格没有客气,也不会客气。在第一个回合,直接派出了两万大军,从西北两面直接冲杀了过来。因为各种事情的耽误,阿济格部主力已经在遂宁又耽误了整整一天一夜。后金军现在不管李定国投降不投降,他都必须要拿李定国部祭旗。
战事发展到了这个时候,川军已经基本完成了集结,八旗的面子已经丢光了,只能先斩李定国来换回里子了。
不到午时,那八旗军旗五彩缤纷的出现了,遍布了遂宁城外的荒野,黑压压的人群真的就像蚂蚁一般涌来。老话说:人上一万,无边无涯。这就是对现在这个战场的真实写照。
“再派一万人绕到南面去进攻,务必要把李定国给本王撵到涪江里去喂鱼。”阿济格恶狠狠地说。
此战,八旗总共出动梅勒章京葛朝忠、佟师圣、白含真,总兵卢光祖、陈德等十余将领。他们从中午开始就轮番围攻李定国部,一刻都不停歇。
仅仅一个时辰,遂宁守军就直接战死一万余人,伤着无数,几乎躺满了遂宁城。
“将军啊,咱们的人都快死光了。”靳统武脸上流着血,哭喊着跪在李定国的面前。
“滚下去!”李定国不为所动,依旧坐在城门上看着城外的战局。哪里有危险,他的眼睛就盯着哪里,至于抬回来的伤员,和那些倒下的士兵,他完全都没看过一眼。
“冲!给我冲。”葛朝忠带着他的五千重甲兵,全部又重新换了一匹战马,嚎叫着冲向遂宁守军。
当战马和守军碰撞的那一刹那,有三个年轻的士兵被战马直接撞飞,像泄气的气球一样摔在地上一动不动。一个孩儿兵手里的长枪被八旗的战马撞飞了,他自己一跃,却没有扑到马背上的八旗兵。年轻的战士站了起来,他发现自己的左腿受伤了,可能再也跳不起来了。几乎就在一眨眼的功夫,这个年轻人却向前扑到,他死死地抱住了一匹战马的一条后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