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崇祯本科生

第二百四十九章 李自成的发家史

崇祯本科生 坤琳婶 2010 2024-05-30 14:37

  汉江上游的支流中,只有金钱河能走船,但是金钱河是行不了大船的,停在上津码头的,都是一些平底中小型船。

   朱由检带的兵撒到几个县的众多乡镇上,留着他身边的人也就二百来人,也有足足七八条船只。

   “在这里建立一个中转地,还可以再向北搜索一百里。”李来亨跟着朱由检来这里,主要因为他是李过的人,熟悉闯军旧部的一些联络方式。

   “你们当年主要在哪一带活动?”朱由检很好奇,李自成带着十八骑是如何死里逃生,又逐渐壮大的。

   朱由检很好奇,从崇祯九年由杨嗣昌会兵10万,增饷280万,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策略开始,一直到崇祯十一年,李自成都已经被打得只剩下十八骑了。却偏偏能在三年后率领百万人攻下洛阳,又一年后直接把明军最能打的主力孙传庭部给灭了。

   这些听起来像神话故事一样。

   “其实就在商洛周围几个县,洪承畴和孙传庭被你调走之后,官兵,就是你们的军队就只留在关中休整,连蓝田都没敢进。我们打散的人全都撤到柞水的山洞里休整,闯王派人堵住了牧护关和武关。”李来亨有些得意,这可是李自成当年的杰作。

   看着上津周围的大山,朱由检能想到李自成遁入这大山之后,只要不正面对抗,官军如何去找人?

   “这山里有人?”

   “有。特别是十二年,河南大旱。历来河南受灾,豫西的大批灾民就顺着武关朝商洛大山里逃荒。灾荒过后,山里的人又迁徙到河南平原上,千年来都是如此。

   “这就说得通了。”朱由检对这个深有体会,就在这上津,以前那个柳应龙小时候就知道一个故事。

   村里有一个单身汉,在某一个年代的时候曾经用两个黑馍馍换了一个河南的媳『妇』,一直到柳应龙几岁的时候,还曾经见过那个女人。

   正如李来亨所说,这是一条经典的迁徙路线。百姓,有自己的躲避战火和灾荒的方式。

   “十三年,闯王带着近一万精锐出武关进入河南,当时除了老营之外,我们底下的骨干几乎全是河南人。几个月就召集起了几十万人......”李来亨话音越来越小,本身很值得骄傲的事情,却见到朱由检眉头紧蹙。

   要是都是陕北人,任凭你李自成再牛,也不可能在河南掀起大浪,也只有老乡才能带动老乡。可惜的是,打到京城之后,当大将军的全是陕北的,河南人都在战争中消耗了。唯一出了个李岩,还要被李自成追杀。

   “李岩也是在这个时候进入你们队伍的?”

   “是的,李岩将军和夫人在河南本身实力不大。在跟闯王联合之后,向闯王提出“均田免赋”。就是这个政策,才让我们一下子发展了起来。”

   “可是,粮食怎么办?要养活那么多流民。”朱由检想,如果这件事换成是自己,最困难的应该是粮食。

   许多小说里写李自成带着流民攻城,是不发粮食的,用三光政策来聚拢流民。但是联想一下,在三年时间里打下洛阳和开封的实情,朱由检认为这个结论并不准确。

   首先,河南大灾发生在十二年,李自成如果用这种手段,流民撑不到十四年就会死光,怎么可能到十三年底的时候还有几十万人打洛阳,接着十四年三围开封,十五年底打败明军主力?

   “山里有一些粮食,闯王让我们控制了粮食,河南过来的人要吃饭,只能投靠我们。出武关之后,先把河南的官仓和大户抢了,发粮赈灾,再把田亩分给流民。那些大户其实存粮不少,就是舍不得放出来。真正饿死的人并不多,比当初陕北的灾情要轻得多。”

   李自成执行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深入民心啊!

   “打开封和孙传庭,用的是福王府和洛阳乡绅的钱粮。”李来亨不合时宜的加了一句,让朱由检和黄宗羲感触颇深。

   朱由检看了一眼李来亨和纪彪,同样是年轻人,这两人的差别已经很明显了。李来亨显然已经捋顺了李自成起家的思路,足够优秀的一个人才。

   而纪彪,估计连一个营长都当不了。

   “你和黄宗义,你们俩商量一下下一步行动方案,我要出去转一转。”

   朱由检撇下李来亨和黄宗义,独自带着纪彪出了大门。这里的事情,他懒得费心思了,有两个人才在,何须他动脑筋。

   上津镇的百姓已经陆陆续续的回来了,有当地领头的官员出面,事情自然就好办。基层干部的作用,有时候比刀兵管用。

   出镇子南面五百米,有一条小溪,叫“铁李沟”,沟口有一排巨大的柳树林。朱由检来到柳树林,有些感叹,现在这里的柳树林很大一片,它们会在几百年后全部消失,变成一栋栋两三层的小楼,那是柳应龙少时的家。

   顺沟朝深处走,有一片悬崖。悬崖峭壁上凿开着十几个方方正正的“老人洞”。那是许多年前安放死人的岩『穴』,是古商人的习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